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WORD版含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2、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和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点
2、: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课前准备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印象中,毛主席是诗人,是领袖,是政治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哲学家。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本篇是毛泽东同志一篇很重要的哲学论文,是一篇文字兼美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写作背景在毛泽东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一千多字
3、。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三、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四、 题目解说文章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与本文所讲的内容认识的两次飞跃紧
4、密联系,同时,这个标题是针对文中所写的“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文章标题使用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使人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
5、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六、全文分析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明确: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明确: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
6、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明确: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
7、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明确: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
8、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七、中心思想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
9、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八、写作特点语言通俗、严谨。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事理论证,层层深入。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28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习作七 学写日记2_苏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