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提升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素养提升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2021 2022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单元 至情至性 中华 传统文化 经典
- 资源描述:
-
1、第3单元 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悠然亭记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
2、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B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
3、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C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D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A谓语动词“见”后面不能缺少宾语“天壤间物”,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余尝以为悠然者”中的“悠然者”与后面的“实与道俱”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宜断开,可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明朝世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指马鞍山的南面、娄水的北面。C“靖节
4、”,陶渊明的私谥号,是他死后他的朋友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D“僭”,指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在这里表示自谦。BB项,“娄水之阴”指娄水的南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D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
5、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CC项,“是同样悠然的”错,由文中“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只面对此山是悠然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译文:_(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译文:_答案(1)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2)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5淀山公的“悠然”体现在哪些地方?_答案定居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越来越喜欢这座山,在山上建了楼阁、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将自己建造的一座小亭子命名为“悠然”。【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
6、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距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为亭子命名。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
7、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被嫉妒他的人所不容。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为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城的峄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
8、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驳复仇议柳宗元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今,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
9、,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88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