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 3 杜甫诗五首 又呈吴郎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 杜甫诗五首 又呈吴郎 WORD版含解析
- 资源描述:
-
1、又呈吴郎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2、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后,杜甫漂泊到夔州,居住于瀼西的草堂。他在堂前种有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杜甫从不干涉。后杜甫搬家,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树围起来。寡妇于是向杜甫诉苦,杜甫打算写信去劝告这位亲戚。假设你是杜甫,请你给吴郎写一封不超过100字的信,要求语言得体。(学生分享作品,引
2、入又呈吴郎一诗。)(二)解题又:说明不是第一次给吴郎写信,之前给他写过一封简吴郎司法。“简”和“呈”用意有何不同?(三)赏析诗歌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打枣。任:听任,不加干涉。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草堂前的枣子任凭西邻去扑打,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吃又没有儿女的妇人。“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用字的精炼准确,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凭扑枣:是诗人从前对这位西邻妇人扑枣的态度。这一“任”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
3、为什么要放任呢? “无食无儿一妇人。”对首句的补充说明。说明诗人任凭邻妇扑枣的理由。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老寡妇。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自述对邻妇的态度和理由启发感化吴郎交待邻妇悲惨遭遇开脱怜悯邻妇2、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承上第二句。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此”,指
4、扑枣一事。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怕。转须亲:是说我们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是暗示吴郎应该改变态度,亲切地对待老妇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待老妇人的态度,但是杜甫没有说,你应该像我那样对待老妇人,而是从老妇人“恐惧”的心态出发暗示应该抱有的态度。迫不得已而打枣的心态哀怜体贴邻妇对邻妇应采取的
5、态度暗示吴郎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表现出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仁民爱物”。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梁启超“情圣”。以上两联自叙以前事以启发、感化、暗示吴郎。体现出杜甫温柔敦厚、仁义和蔼的特点。语言平易,甚至口语入诗,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作接,如“不为”等,化呆板为灵活,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性相结合,灵活而又严谨。3、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即:马上。防远客:提防。吴郎。指老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便:就。插疏篱:
6、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甚真:太认真了。提问:请同学们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这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上句的“防”的主语是老妇人,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是你提防着她,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真的象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可能要重复讲解,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说,好处在哪里?)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
7、却责备老妇人多事,杜甫的本意是想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但是他先说老妇人的多心,这是体贴吴郎的心情,给他台阶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为什么要这么委婉呢?为什么会这么委婉呢?)一是为了达到劝说的目的: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二是杜甫体贴他人内心的自然表达。(引申:我说话就是直。这不应该成为不讲场合、说话伤害人的托辞。因为委婉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艺术,更是一种良好心性、对他人心情体贴的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这首诗歌是情感和艺术的完
8、美结晶。如果仅仅从委婉的技术角度解读这首诗,那么实在是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的缘故。)4、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贫到骨:一贫如洗。戎马,指战乱。其时吐蕃入侵,西北边境不宁。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36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6北京的春节|人教新课标 (共3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