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7 爱国词四首 柳梢青(铁马蒙毡) (1)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17 爱国词四首 柳梢青铁马蒙毡 1 WORD版含解析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粤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散曲
- 资源描述:
-
1、 柳梢青春感教学设计【作者单位】【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拓展阅读中第17课爱国词四首中的最后一首。通过本单元基本阅读篇目的学习,学生对宋词的基本面貌有大略的了解,对宋词名篇的基本特点能做初步的分析,对宋词的风格流派等也有初步的认识。作为拓展阅读的篇目,课文中对这首词的注释非常详细,因此可以在上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先发一份学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自主理解教材的内容。然后,安排一课时,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教材课后“鉴赏探究”题中提到关于“实景与虚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中虚与实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2、【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大半个学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对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高考题型及答题方法还比较陌生,本课试图结合最新的高考诗歌鉴赏考查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拟人、乐景衬哀情等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是虚实结合,在本课学习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因此对其它艺术手法则点到为止,不展开分析。所授班级为农村普通高中的理科生,学习语文缺乏积极性,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也不高,因此在课堂中,主要采取讨论法、练习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培养
3、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鉴赏诗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词中的虚景,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词中虚与实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鉴赏、练习等活动,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握词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和学习词中蕴含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执着的民族气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词中的虚景,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词中虚与实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教学策略】1、设计一份符合学生学习
4、水平的学案。重点研究学生学习中的需要,在学案中将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转化为文本,学生先利用学案进步预习,实现先学后讲。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潮剧中桃花过渡的剧照,和八大山人的画,从戏曲舞台和中国画中的虚与实,引入对古诗词中虚实关系的学习。用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教学手段】1、运用学案,帮助学生做好课文内容的预习,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提高课堂利用效率。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助教学内容讲解,适时展示知识点,扩充课堂容量。3、课后利用微课视
5、频讲解课后作业题,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编制学案、制作教学课件、录制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课堂导入 提问学生课件中图片的内容:(1)桃花过渡剧照中实的是什么?虚的是什么?(2)八大山人的画中实的是什么?虚的是什么? 明确:戏曲中,以船桨为实,以江水、船为虚;中国画中以鱼为实、以水为虚。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戏曲舞台和中国画中的虚与实,引入对古诗词中虚实关系的学习。用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分钟明确学习目标讲述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词中的虚景和实景,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
6、了解古代诗词中虚与实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1分钟检查预习效果提问学生学案中的问题:(1) 让学生明确填空题的答案。须溪词、南宋覆亡(1279)、元朝政权趋于巩固、南宋遗民、爱国思想、隐居、元宵节(2)让学生交流选择题的选项,并提问学生,让学生解释选择某个选项的理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明确:选BD。B项中,“主要从视觉方面”错,应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D项中,“作者看着”错,应该是作者的想象。积极思考,完成学案中的题目。(1) 填空题: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
7、有 。 他经历了 和 权的两个时期。他是中,反映,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里的感想。 (2)选择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本词,并完成下面这道选择题: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银花洒泪”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B、词的上片主要从视觉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忧愁。“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C、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
8、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D、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看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E、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2)积极与同学交流答题情况,说出选择的理由。学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课文及课文注释就能找到这个两道题的答案,因此可以利用这两道题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第一道填空题帮助学生了解本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第二道选择题引导
9、学生理解本词的基本内容,同时熟悉高考题型。6分钟讲授知识点知识点一:本词的虚景与实景。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找出本词描写虚景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本词描写虚景的句子: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2)表达效果:明确:词的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
10、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结尾三句作者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是用虚笔轻轻一点,让读者自己想象当年京城的繁华景象,感受作者现在山中的孤寒岁月,体味作者当年坚持于海上的悲壮坚贞之情。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更增添了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1)学生听讲过程中细心领会虚笔的概念,在学案中圈画出相关内容。(2)找出本词的虚景与实景。(3)理解虚景的表达效果。(1)让学生找出并体会本词中虚景的运用。(2)初步理解分析虚景的方法。10分钟深入探究(一)把握虚与实的关系:(1)组织学生到黑板上呈现学案中题目的完成情况,提问学生解释答案。(2)讲解虚与实的概念:知识点:“实”:客观世界中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94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10 老人与海(节选)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