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致橡树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冠县 第一 中学 高中语文 专题 致橡树 导学案无 答案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1、致橡树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
2、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
3、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炫耀(xun)痴情(ch) 慰藉(ji)B戟(j) 硕大(shu) 霹雳(p l)C流岚(ln) 虹霓(n
4、) 单调(dio)D铁干(n) 火炬(j) 坚贞(zh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攀援炫耀致意B雾蔼坚贞寒潮C火炬伟岸终身 D仿佛衬托凌霄花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如果爱你/绝不像_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_你的威仪。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_相依。A攀扯衬托终身 B攀援衬托终身C攀援烘托终生 D攀扯烘托终生4舒婷,原名_。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_(时代)女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5“朦胧诗”,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