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阳春市 一中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四 月考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广东省阳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
2、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
3、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
4、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
5、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6、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B. 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C.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D.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
7、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B. 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C. 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D. 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B.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C. 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
8、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D. 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A项,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项,
9、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C项,过于绝对。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C项,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
10、核归纳内容要点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B项,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流行”(pandemic)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
11、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从概念上讲,当时的“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致死率。2010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了“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比如,流感大流行就是指新型流感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而多数人对此病毒没有免疫力。此次,新冠肺炎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可见,“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操作上的弹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
12、该做的事情。(新华社2020年3月12日,“ 国际头条”,有删节)材料二:我们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下一场疫情,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让我们看看埃博拉病毒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大约死了一万人,所有的死者都在西非的三个国家里。之所以没有扩散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第二个是病毒的特性,埃博拉病毒不是靠空气传染的。等到你有足够的传染力时,大部分的人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第三个是因为病毒没有传到城市区。这纯粹是运气好。如果病毒传到了城市区,那么死亡的人数绝对不止于此。所以下一次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幸运了。有的病毒可能让你毫无察觉,但当感染病毒
13、的人乘飞机或者去逛商场,他们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力了。此外病毒的来源可以是天然的,像埃博拉病毒,或是由生物恐怖攻击产生的。所以可以让疫情惨上千倍的病毒是存在的。(比尔.盖茨在2015年埃博拉疫情过后的TED演讲,有删节)材料三:历史上曾有很多历史学家对研究传染病疫情感兴趣,早期传染病疫情描述中质量较好的一份来自修昔底德。修昔底德详细记录了公元前430年发生在古希腊雅典的鼠疫,后来被认为至少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记录传染病疫情的历史学家。有些讽刺的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对(历史上)鼠疫疫情最好的一份描述并不是一份基于史实的记录,而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医学史学家Charles Rosenber
14、g根据对传染病疫情的历史记录和他自身的研究,将传染病疫情的发展描述为一个经典的剧情发展模式。首先一个疫情在开始时的发展会受时空局限,之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揭示力度的提升,疫情导致的个体与群体危机也逐渐增加,直至疫情结束。在他的描述下,一次疫情发展可被大致归纳为三个环节,从最初的对新疫情的试图识别,中期的理解疫情,到最后的干预疫情。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如何在中国过去两个月的疫情中展现,以及现在全球每个国家所处剧情(疫情发展)的阶段不同。为何史学家们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呢?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
15、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干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哈佛大学David Jones 教授2020年2月28日在新冠病毒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改)4. 材料对“大流行”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办法不止一种,其中一种是将流感分为6级,最高的一级就是“大流行”。B. 如果某种流感病毒没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社区层面的暴发, 也不能叫“大流行”。C. 现在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16、也叫做“大流行”,“ 大流行”概念变得模糊,具有弹性。D. 将新冠肺炎疫情上升为“大流行”,不会改变对病毒威胁的评估和做法,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中比尔盖茨并非专业的病毒学科学家,所以话语中充满了很多的或然性;材料三David Jones 教授是医学文化学专家,注意了表述的准确性。B. 比尔盖茨认为人类在多方面准备不足,随时可能会导致下一场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的疫情,隐形的病毒可能会因为人们的出行而迅速传播。C. 史学家们之所以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David Jones教授认为是疫情经常给人类带来重大悲剧,疫情也
17、给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机会。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大流行的传染病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和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全球各国的个体与群体的危机逐渐增加。6. 如何防止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疫情?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4. D 5. D 6. 世卫组织要肩负通告各国的责任;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要完备(医务人员和医疗条件要具备) ;社会的价值观念能正确应对疫情危机。【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
18、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错误,与原文观点相反,原文是“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可知并非“只是为了提醒各国更加重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全球各国的个体与群体的危机逐渐增加”错误,范围扩大,并
19、非“每次疫情”均会导致各国的危机增加。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可知世卫组织要肩负通告各国的责任;“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可知
20、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要完备;“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干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可知社会的价值观念能正确应对疫情危机。【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
21、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嘴劳马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
22、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一番, 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进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
23、,脑袋“亮”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不在。”他答。“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据说你讲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
24、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显得兴趣不大。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碰到这类话题哪有别人插嘴的份儿。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不自在了。“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25、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案。“不用了。”他摆摆手。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病。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掉进钱眼里的极端例
26、子。说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我呆呆地握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学焦大头号称“金嘴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健谈,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事业一帆风顺,只是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B. “我”与“焦大头”二十多年后见面,却没能享受到他天南海北的“神侃”,令“我”很扫兴,但“我”仍然非常惦记他的病情,表现了对同学的深情厚谊。C. 小说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对比手法,焦大头脑袋大,他妻子脑
27、袋小;夸张的手法,如焦大头患了“财迷心窍的怪病”后的种种表现。D. 对焦大头的妻子虽着墨不多,但是通过“笑了一阵子”“愤愤”“越说越激动”等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爽快、敢爱敢恨的人。8. 小说以“金嘴”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9. 小说写焦大头和“我”见面后言词极少,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形象地概括出焦大头能说会道的特征:焦大头大学时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留校任教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极具讽刺意味:焦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觉得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只有金钱才能使他开口说话。揭示小说主旨:今昔“金嘴”对比,对拜金嘴脸进行批
28、判。 9.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往他能说善辩,一旦开口就能讲三四个小时,如今与人交流不畅,这变化不免让人心生疑虑,想了解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焦大头的反常表现引起“我”的疑惑,进而引出大头得病、大头太太电话解释病因等情节。文章中用言词极少的情节阐释了“金嘴”的另一种含义:自己认为言语金贵而不轻易说话。为揭示主题蓄势铺垫。【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 项,“小说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对比手法,焦大头脑
29、袋大,他的妻子脑袋小”错误,脑袋大小的对比不能突出人物性格,只是外在特征。故选C。【8题详解】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可知形象地概括出焦大头能说会道的特征:焦大头大学时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30、。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可知留校任教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病。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可知极具讽刺意味:焦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觉得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只有金钱才能使他开口说话;揭示小说主旨:今昔“金嘴”对比,对拜金嘴脸进行批判。【9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
31、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
32、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可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往他能说善辩,一旦开口就能讲三四个小时,如今与人交流不畅,这变化不免让人心生疑虑,想了解原因;“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可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焦大头的反常表现引起“我”的疑惑,进而引出大头得病、大头太太电话解释病因等情节;“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可知文章中用言词极少的情节阐释了“金嘴”的另一种含义:自己认为言语金贵而不轻易
33、说话。为揭示主题蓄势铺垫。【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
34、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充媛董氏薨,辍朝成服,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
35、:“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复得疾
36、。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B.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C. 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440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