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语文常识标点符号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 语文 常识 标点符号 反问 末尾 能用 叹号
- 资源描述:
-
1、反问句末尾能不能用叹号标点符号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囚歌中有这样一句:“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话是不是反问句?我发现有些参考书上认为是反问句。但有些老师认为它不是反问句,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敬请编辑同志帮助解答为盼!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手法,叫反问(也叫“诘问”或“反诘”)。这种句子,叫反问句(也叫“诘问句”或“反诘句”)。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与它的字面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如:“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字面上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词),意思是否定的,即:“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又如:“不劳动,连棵
2、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字面上是否定的(有否定词),意思是肯定的,即:“,这是真理。”反问句之所以在字面上和意思上存在着反差的特点,是由于句末的问号(全句的语调)在起着调节作用,所以,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然而,反问句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无疑而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它除了含有疑问的语气外,还含有感叹的语气,因此句末也可用“?!”“!?”或“!”。例如: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方志敏清贫)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为东南死国难者志哀)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
3、幕式上的书面发言)人们怎能有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秦牧花城)例兼反问和感叹,表示讥讽的语气,抒发憎恨、鄙视的强烈感情,故句末用“?!”。例是周恩来于1941年亲笔为重庆新华日报写的“题诗”,表达了极大的义愤和无比的沉痛,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和严厉的责问,故最后一句用了“!?”。例是对“四人帮”破坏我国科学事业、迫害科学家罪行的强烈控诉。例是抒发作者赞颂南国花市的感情,因它们的语气十分强烈,故用“!”。囚歌中的那一句,字面上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词),那么意思就是否定的,即:“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由于它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因此句末用了“!”。可见,只要用字面上与意思上的反差特点去检验,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就可以判定它是个反问句,哪怕它句末用叹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贵州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