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语文 常识 词汇 乡音 鬓毛 shu 还是 cu
- 资源描述:
-
1、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i”还是“cu”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读音,自然就是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二年级教材中读“shu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耳边的头
2、发疏落。”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有四个义项:shui。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cu。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cu(崔)。等级次第。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cu(崔)。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先从诗律方面来看。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
3、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押平声韵“u”;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将其读为“shu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人是“两鬓斑白”而体现“衰老”,还是“耳边的头发疏落”,这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笔者未作过这方面的观察考证;两种注音和注释谁是谁非,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评判。但就语文教材本身,应该注意其范本特征,注重其示范性,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同一版本的教材应该对古典文学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尽可能避免各年级教材有“今此昔彼”的现象发生,尽量不要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为难,更不要让语文教材在我们师生中失去它应有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