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苏教版必修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资源描述:
-
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一、 案例背景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词作,进而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并且在立意、写法、题材上也极具典型性,是怀古词的代表作。诗词鉴赏切入的方式可以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那颗美好鲜活的灵魂。这首词在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中被放在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二板块“千古江山”里,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与人教版中放在唐诗宋词单元在婉约词的对照下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进行学习的背景不同,它更强调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研习。我想,这样高一层次的要求倒恰恰符合我所面对的学情,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这
2、首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他的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做的就是对已熟悉的文本做进一步的研习,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感受,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增加理性的知识,甚至是反思自己的感受、理解。这一篇中有几个字向来有不同的版本,由此作为一个切入口揣摩词作的内蕴、意境可能比较容易;另外利用其它的途径,比如:相近、相关主题的词句、绘画作品及评论来印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不错;当然,所有的诗词,涵咏吟诵的功夫必不可少。总之,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常识,并且在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泯灭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
3、说、感悟体认,从而积淀自己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更好地拓展个人的生命宽度。二、案例描述板块一(准备)我在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浑之意境。然后在铃声响起后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面对滔滔江水,总会让人想起这河流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喧嚣。伟大的诗人苏轼面对黄冈城外赤鼻矶处的滚滚长江水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写下了千古华章两赋一词。”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推进本词的大背景。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一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词作写作背景的回忆,点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词作。做了这样的铺垫后,与学生一起翻开课本,齐读全词。板块二(研习)(一)品“豪放”齐读后推出一个有充分的
4、开放性和自由度的大问题:“这首词向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豪放即气魄大而无所拘束的意思。那大家觉得这首词的大气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能不能结合文本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来说一说呢? ”学生会从“豪放”的角度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品读也往往深浅不一,但一定是比较个性和感性的,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时地展开师生对话,深化或拓展对一些关键处的理解,比如,在学生品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时,可以展开这样的对话: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
5、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版本的不同引导学生用“字词替换法”鉴赏诗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有另一版本(很权威,在上海辞
6、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里)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觉得哪个版本好?(不迷信权威,有理有据地形成自己个人的见解,也是做学问应持的态度。)然后,在小结中让学生明白:“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古人对文字的谨严态度。古代人写诗文,是很讲究炼字的,就算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笔下的杰作也是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文时,也要有“炼字”意识,在反复揣摩中体会词的真味。”同时点明“字词替换法”是诗词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接着让学生个人配乐朗读,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一下这种大气魄。个人朗诵一两位再放声齐诵一次。(二)读“怀古”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词作的题材内容(怀古词)的角度
7、切入再次审视这篇作品,提出系列问题供小组研习探讨:由词题可知,很明显,这是一首,所以放在这个以“历史的回声”命名的专题里,诗人兀立江边,思接千古,想起了心目中的英雄周瑜。据老师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苏轼“遥想”中的公瑾与历史上的周瑜不符。( PPT展示问题)1、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小乔出嫁已十年,不是初嫁,小乔都成老乔了。2、羽扇纶巾的打扮。三国志记载,等曹操的水军船只着火后“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所以应是一身戎装才对。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形势很严峻,并非如此轻松,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苏轼为什么在众多三国英雄中独取周瑜一人,又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2.2.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