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古诗词阅读10(全国通用).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课件 古诗词 阅读 10 全国 通用
- 资源描述:
-
1、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10点评、评价类考点解析1.古诗词中的点评、评价类题目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高频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2.点评、评价类题目属古诗词理解、评价类题目,它的考查内容广泛,几乎囊括古诗词鉴赏的所有内容,一般赋4分。3.点评、评价题目形式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类题目的设问分类、答题规律、一般技法,就能够在高考答题中应对自如。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
2、,流入洞庭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高考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答案要围绕画面的高度逼真开展开,紧紧扣住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这一特点就能展开评析了。解题思路首句有一石二鸟之妙,既点明画的作者,又简洁地交代了画境,选取“烟雨”、“归雁”两个典型意象,展现了一幅苍茫的烟雨归雁图。二三句紧承上文,
3、写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解题思路第三句中的“唤”字,给画面平添了妙趣和活泼的气韵。这三句笔致疏朗轻淡,生动地化画境为真景,并且巧妙地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写诗人从幻境中回归现实,经友人提醒:“这是丹青!”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的诗人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解题思路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这样结尾,使本诗显得峰回路转,饶有情趣。前三句烘托蓄势,作为铺垫,其目的就在于隆重地推出最后一句,这样的构思颇具匠心,以意取胜,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明乎此,我们就可以认定题干所问不甚恰当了。解题
4、思路考生能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能做简要说明,意思对即可。但是,此类题目并非答案唯一,如果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言之有理有据,简要说明非常重要,另外,仅仅答出“恰当”或“不恰当”,是不能得分的。设问形式 1.常式设问:(1)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2)某人对这首诗中的某一句这样评价:。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3)有人说,本诗的风格像某人,你同意吗?为什么?(4)本诗的主旨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你认同吗?设问形式2.变式设问:(1)这首诗的某一句在某版本上作,你认为哪种说法好?请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