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论证分析主观题(讲义)(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3 论证分析主观题讲义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 03 论证 分析 主观题 讲义 解析 2024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讲练测 新教材 新高
- 资源描述:
-
1、考点03论证分析主观题突破高考第4题聚焦生活,关注热点非连续文本选材内容多涉及“时代阅读”“科技知识”“时事热点”“文化广角”“生活百科” “社会现象”等众多主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复习备考时可多收集与之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料,开展专题训练活动,提高答题能力。题型特点归纳1分析论证特点(传统题型),现多设为客观题,比如论证方法、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2概括内容要点(传统题型),实用类文本中,仍有很大市场;3迁移运用观点(创新题型),灵活多变,审题上有难度;4辨析重要概念(创新题型),考查逻辑思辨能力,难度较大。5分析特色词语(创新题型),小切口,深挖掘,分析论证语言与探究作者观点相
2、结合。 2021年:分析论证特点,概括内容要点,谈理解,谈看法1.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2. 嵇康有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2022年:追求创新,在探究观点基础上增加了迁移运用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2.如何推动中国古
3、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5.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6.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2023年:致力于“反套路”,推出各种“新花样”1.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2.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3.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5.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
4、带来哪些思考?6. 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热考题型理清论据和论点的关系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重点注意事实的。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5、。热考题型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从结构的角度看,有结构特征(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构类型(总分、并列、递进、对照)两类;从具体的思路分析,就是指出如何提出问题(开篇点明题旨,通过事例、名言等引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使用什么论证手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高考对论证思路的考查多是要求直接写出文本的论证思路。热考题型答题要领(1)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答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层次划分,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然后理清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层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等;再看提出或论证观点时运用哪些事例, 答题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连接,
6、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一般的答题方式为“首先借助引出;接着通过,提出;最后指出”。把握与论据相关的四个方面。 (2)分析论证方法类试题,首先明确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具体例子,然后分析效果。(3)分析论证特征类试题注意从论点的提出、结构安排(开头、中间、结尾)、论证方法和语言特征角度分析。念好“三字诀”解决梳理论证思路过程中层次不清、层意不准的问题1.读。现代文阅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读”这个根本上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要强化阅读,要耐住性子读,沉下心来读,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7、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什么意思,句与句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破。就是要破除思维定势。这个“定势”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其实也有开头提出论题或者摆出批驳的靶子),总以为段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虽然议论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势
8、,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3.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如何“并”?就是能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三要素”的关联图解(二
9、)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论证知识系统建构论证结构(思路)(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2)“本论”结构(思路)安排“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
10、相同。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论证语言语言风格 可以用如下词语概括表述: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信息类阅读主观题之教考衔接1.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本质上是属于迁移运用题。要用信息类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现象,先必须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明确
11、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重中之重。2. 梳理统编教材单元知识点 。信息类文本衔接教材哪部分内容无规律可寻,重点应当是教材中的单元知识体系。二轮复习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教学要求及目标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章单元。3.梳理整本书阅读知识体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也是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重点设题范畴。应对其乡土概念与思想内容进行梳理。【真题示例】2023年新高考全国II卷2023年高考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
12、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
13、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
14、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
15、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
16、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
17、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
18、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
19、好的效果。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 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
20、面展开论述。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 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答案】 “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
21、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真题示例】2023年高考新高考1卷阅读下
22、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09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