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裴多菲和中国.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学 讨论 当代文学 裴多菲 中国
- 资源描述:
-
1、裴多菲和中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中国,大凡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都会背诵这首诗,都知道这是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的诗。数亿人了解一首外国诗人的诗,这是裴多菲和他祖国的殊荣。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这首诗的真谛,诗人和译者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中国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多少热血男儿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曾默诵着这首诗走上战场中文译者壮烈牺牲每次回国去上海,我总要去拜谒鲁迅墓和龙华烈士陵园,表达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和为自由而壮烈牺牲的青年诗人白莽深深的敬意,也为他们的作品影响了我的整个生活道路而表示谢意。裴多菲抱终天之恨,未能看到祖国的独立解放;然
2、而,谁又能想到,自由,爱情这首诗的中文译者遇难甚至比作者更年轻。六十多年前,即1931年2月7日深夜,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的中国,五位著名的青年作家、左联成员,同其它十八位革命志士一起,被分成几组,相互用手铐联锁着,被枪杀在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一片荒场上,有的身上竟中了十弹,被害者之一就有裴多菲这首诗的中文译者白莽,只有二十二岁!白莽,即殷夫,1909年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乡下,童年丧父。他谦和寡言,极其聪明,九岁能看小说,十三、四岁即赋诗。十八岁他进同济大学学习,英文、德文都学得很好。两年后辍学,专心从事青工运动。他有两个哥哥,却很不相同,他们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吏。他因参加纱厂罢工和被人出
3、卖,几次被捕,或被打得遍体鳞伤,或几被枪决,但他没有却步,依然乐呵呵的。鲁迅先生有一段生动记述:“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全被没收了。”白莽开始认真创作是在1928年,尤其是写诗,此时他思想日趋深刻,技巧渐臻完善,同时写了不少关于青工运动的文章。心有灵犀一点通,白莽对裴多菲的诗和事迹深为推崇。1929年,他从德文译出了一位奥地利人写的裴多菲传,他在这篇传的前面写道:“这篇文字是讲述一个出于美丽的国土匈牙利的诗人和勇士的。他的一生充满着天才的苦斗,不
4、幸,失意的恋爱和勇敢的战争。”他曾把自由,爱情诗简译成“爱比生命更可宝,但为自由尽该抛!”他把裴多菲传寄给鲁迅先生编辑的奔流杂志,鲁迅先生去信要原文,原文载在诗集前面,邮寄不便,白莽便亲自将德文版的裴多菲诗集送到鲁迅先生那里。直至1933年,白莽牺牲后二年,鲁迅在写纪念文章时,说到白莽,“他曾经和我通过信,投过稿,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时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然而那本裴多菲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wahlspruc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这就是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裴多菲自由,爱情诗的中文译稿,一首慷慨豪迈、脍灸人口杰作,丝毫不见
5、翻译痕迹,姿致天成,宛如一首用中文写成的五绝。而白莽译这首诗是在1929年或更早些,那时他才二十岁。这首诗恰好表现了白莽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情怀,他曾要他姐姐把这诗绣在枕头上。白莽应鲁讯的建议,还译了裴多菲黑面包、生与死等八首诗,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上。白莽等烈士遇难业已六十余年,此时,我不禁想起白莽写的一首著名的诗:让死的死去吧,他们的血并未白流,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漫漫的长途在前头。先生刀丛觅诗慧眼识英雄,鲁迅先生对自由,爱情诗的作者和译者,都极为喜欢,对他们的诗作和为国捐躯事迹,都有极高评价。把裴多菲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首推鲁迅先生,他亲自写过裴多菲传,译过裴多菲的诗,在文章中多处引用裴
6、多菲的话,称他为“诗人和英雄”。早在1907年,鲁迅就把裴多菲同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波兰的密支凯维奇等大诗人并列在一起,介绍给中国读者。鲁迅先生用千把字写了裴多菲传,生动、精确地描述了作家的一生,指出这些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鲁迅先生青年时就喜欢裴多菲的诗作,他曾特地托书店从德国买来裴多菲的散文和诗集的德译本,打算译成中文。他认识白莽后,将他珍藏多年的这两本书托柔石亲自送给白莽,送给一个如同他年轻时一样热爱裴多菲的青年,算是给书寻着了一个好着落。并说收到白莽译的裴多菲传时,很引
7、起他青年时期的回忆,“因为他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在满州政府之下的人,共鸣于反抗俄皇的英雄,也是自然的事。”先生亲自译过裴多菲七首诗,在文章中称他“桀骜英雄”,是“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祖国而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了。”在将近三十多年间,鲁迅经常记起的外国诗人只有裴多菲一人;他译了诗作的也只有裴多菲的诗。至于译者白莽,鲁迅和他有过直接接触,通过信,投过稿。幸而白莽把那本裴多菲诗集留在鲁迅那里,鲁迅几次遇难,焚信,诗集却幸存下来,又因为鲁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使我们还能读到白莽译文,并使裴多菲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匈牙利诗人。白莽等被捕的那天,鲁迅也遭到反对派的追捕,是晚,他烧掉了朋
8、友们的旧信扎,带着妻子、孩子避在一个客栈里。对于这一段经历,先生有过一段沉痛、悲愤叙述,充满了对忘友的深切悼念,对敌人切齿痛恨:“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稚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残暴而又虚弱的反动派枪杀了白莽等革命者后,一直封锁消息。“左联”的同志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了前哨的纪念战死者的专号,鲁迅写了中国
9、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五年后,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序,赞誉“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由于鲁迅先生传播,裴多菲的这首自由,爱情诗不胫而走,被人争相传诵。在国民党统治的年月里,它曾鼓励过许多青年激昂,奋起,为自由而奋斗。据传,红军长征时曾有人把此诗写在战士背上,相互朗诵着鼓舞士气。除鲁迅先生外,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即沈雁冰)先生等也都介绍和翻译过裴多菲的事迹与诗篇。1923年,在纪念裴多菲诞生100周年时,茅盾先生在当年1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都菲百年纪念一文,他把自由,爱情一诗译
10、为:我一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为了恋爱的缘故,生命可以舍去;但为了自由的缘故,我将欢欢喜喜地把恋爱舍去。茅盾先生是从英语转译的,时间要比白莽早几年。解放后,由于中匈两国的友好关系,裴多菲的诗在中国流传更广。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翻译家孙用先生(19021983年)译的、收集了105篇的裴多菲诗选,再版了数次。80年代,颇为受人欢迎的人到中年电影引用了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一诗,在青年中曾引起一阵裴多菲爱情诗热。1983年底,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还以生命、爱情、自由为题,演出了取材于白莽生命最后四年英勇斗争、热情生活的话剧,也是以裴多菲的这首诗为主线。从80年代起,外国文学研究所、曾在匈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2022学年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第1单元 进阶1 第3课 蜀道难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