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方城一高2022学年高一语文3月周考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南阳市 方城 2022 学年 语文 考试题
- 资源描述:
-
1、方城一高2022年3月周考高一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请将第1至12小题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第13至22小题写在答题卡上。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A鱼凫(f) 商贾(ji) 铮(zhng)铮恬(tin)然B飞湍(tun)迁谪(zh)饿莩(pio)嘲哳(zh)C两靥(y) 钿(tin)头迸(bng)裂扪(mn)参D锦瑟(s) 暮霭(i)教坊(fng)渚(ch)清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抚膺 迷惘 青冢 飞湍瀑流争喧豗 B砯崖 巉岩 六幺 巫山巫峡气萧森C琵琶 伶俐 咨嗟 间关莺语花底滑 D. 潦倒 杜撰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3. 下列句
2、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摄影家通过手中的镜头,将一桩桩重大事件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凝固成为珍贵的画面,这些瞬间将永存于历史长河中。B、连日来,晚报对改装汽车、飙车党的报道引起了市民的热议,而交巡警部门对改装汽车、大排量摩托和改装电动车的专项整治行动更是大快人心。C、中国海军组成编队参加2022“环太军演”,从被防备、遏制、围堵的对象到登堂入室,意味着中国在太平洋海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D、由于那家人是圣保罗传统豪门帕尔梅拉斯的球迷,所以桂霖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很早就喜欢上了帕尔梅拉斯队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3、,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B、虽然李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力,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杰作。C、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D、琵琶行一文音色音调的衔接、变化构成了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发挥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5. 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
4、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A B C D6.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一纪为十二年,四纪是四十八年。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和高鹗的合著,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章
5、回体小说,它是认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B、祝福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并且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透过“我”的形象可以看到作者鲁迅的真实身份。C、琵琶行中的“行”属于古诗中的一种体裁,“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李白则是袭用旧题。D、唐代诗歌繁荣,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想象奇特,内涵蕴藉。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C锦瑟无端五十弦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梦啼妆泪红阑干A猿猱欲度愁攀援 B使人听此凋朱颜C庄生晓
6、梦迷蝴蝶 D艰难苦恨繁霜鬓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
7、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
8、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11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3分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9、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
10、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译文: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译文: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译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怀(其二)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14.这首诗的三、四句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5分)15.诗中刻画的“老客”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
11、简要分析。(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全对得1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2) ,砯崖转石万壑雷。(3)画图省识春风面, 。(4)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6)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6分)大山里的男子汉直到进了山坳,王小萌还在心里不断问自己:去黄岭石村支教真的不是一时冲动?会受得了闭塞山区的苦吗?可很快她释然了。王小萌本身就是从泥土里走出的大学生,在此之前她已经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了。王小萌的老家就很闭塞,闭塞到村里人几乎
12、没有见过火车是什么模样,家里也穷得一塌糊涂。当然,这些都没能阻止王小萌最终走出那个地方。毕业后摸爬滚打多年,王小萌已是城市白领一族,但她时刻没忘农村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因此,当支教的机会摆在面前时,王小萌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她觉得,应该是她回报社会的时候了,这正如当年有人资助她实现大学梦想一样。王小萌知道孩子们钟爱什么,她带了很多图书和学习用具,五花八门。她清楚,孩子们肯定没接触过那些东西,这对他们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那种心情王小萌也体验过。她肩扛手提,费劲周折,下车后一个人慢慢往山里的学校走。校长曾想来接她,王小萌拒绝了。她觉得自己还不至于那么矫情。接近中午,王小萌才看到飘扬在学校上空的国旗。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