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七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2014 2015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 质量 联考 试题 新人
- 资源描述:
-
1、2014年下期期末质量检测七校联考试卷高二语文注意:1.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共8页。2.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3.考生务必将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A.央浼(mi) 蓬蒿(ho) 玷辱(din) 掎角之势(j)B.混沌(hn) 庇护(b) 窥伺(c) 形单影只(zh)C.伛偻(l) 弱冠(gun) 勖勉(xn) 循规蹈矩(j)D.憎恶(zng) 编纂(zun) 霰雪(xin) 呼天抢地(qi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诡辩 起
2、讫 改弦更张 急不遐择B.恶梦 销赃 面授机意 按部就班 C.凌厉 跌宕 倾泻奔腾 切中肯綮D.烦燥 迢远 拔木转石 开门缉盗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A.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B.他从2005年7月起,进入高老师曾供职的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门墙,跟随高老师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C.溶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真可谓是钟灵毓秀。D.在年底的这次政治局会议上,习大大立下惩治腐败的“誓言”。刮骨疗毒的决心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腐败分子一
3、时坐立不安。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瑶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擅长生活环境的描摹,旋律流畅明快、悠扬悦耳,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流露着瑶族人民活泼的生活情趣的状况。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县长远发展,同时也将对我县正在实施教育强县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D.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类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 “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5.下面这首诗题为晚次鄂州,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C
4、) 舟人夜语觉潮生 更堪江上鼓鼙声 万里归心对月明 云开远见汉阳城三湘愁鬓逢秋色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旧业已随征战尽A. BC. D二、文言文阅读(2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13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6-10题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六国论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6、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
7、、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来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
8、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竟然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节选自宋栾城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结交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C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藉:凭借、借助D佐当寇之韩、魏 当:抵挡、抵敌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9、一项是( B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C常为之深思远虑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D. 彼秦者将何为哉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10、秦/而不免于灭亡9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B 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D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10翻译下列句子。(13分)(1)是故燕虽小国而
11、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分)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是故”、“斯”、 判断句各1分共3分)(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再”、“却”、句子通顺各1分共3分)(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译文: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积威”、“劫”、“日、月”、被动句各1分共4分)(4)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分)译文: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12、。(“委”、“休息于内”、 “阴”各1分共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9分)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注释】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 元大是韦应物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元大。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2分)答:(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2分)(2)“归棹洛阳人,残钟
13、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4分)答: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4分)(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慨? (3分)答: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3分)12.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
14、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5)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
15、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