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教学实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楼记 年级 语文 上册 岳阳楼 教学 实录
- 资源描述:
-
1、八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教学实录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师帮助正音:谪 zh)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生(众):范仲淹。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
2、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生(纷纷):最后一段。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师:快乐之前快乐?生:哦,快乐之
3、后快乐。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生(众):不是。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
4、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生:(齐答)滕子京。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
5、,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范公偁过庭录)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生: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昨天我们已经
6、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十分钟后)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
7、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好的,请坐。(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
8、进行劝勉。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生(众):迁客骚人。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生:悲愤。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生: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9、然,感极而悲者矣”句。(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师: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生: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师: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师: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再想想看。生: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生: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