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第二单元专项练习 课内整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第二单元专项练习 课内整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同步 备课 试题 第二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专项练习(课内整篇阅读)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2、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自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
3、项是()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
4、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君王。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答案】1C2B3D4C5(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2)一旦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子曰”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天下归仁焉”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与“为仁由己”之间没有意义关联,“焉”后断开,排除D;“克己复礼”词义固
5、定,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敏,勤勉。句意: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事君就是做官”错,“事君”是侍奉君主。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错,应为“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史”,浮夸;“然”,这样。(2)“一日”,一旦;“克”,约束;“归”,称赞;“由”,依靠。篇目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6、于至善。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6填上第段空格句_,礼记中的大学属于_家学派代表作之一。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格:探究C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太平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
7、,一概8第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9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答案】6 知止而后有定 儒7A8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节奏感,音韵美。充分论述了大学之道之“明明德”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内修到外治的阶段,互相关联,是为实现上文的“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也即治国之理。修辞:排比和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
8、国之理。9大学之道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我们的启发: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之成理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空结合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可知应是“知止而后有定”;第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可
9、见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作之一。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止:终止”错。止:达到。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先看句式。这段文字有很多整句,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采用“欲,先”的句式,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整句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采用“而后”的句式表达,句子整饬,音
10、韵和谐;再夹以散句,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再看修辞。“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先”构成排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既是排比又是收尾相接构成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层次分明,阐述了“八目”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
11、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这样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大学第一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
12、、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由此得出本文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对我们的启发: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应
13、当明白,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修身”呢?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篇目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14、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1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天子能荐人于天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12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
15、,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答案】10D11D12B【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D.“然”,通“燃”,燃烧,句意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97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高考英语词汇综合练及祥解1.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