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5 七律·长征.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律· 长征六 年级语文 七律· 长征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5 七律·长征.doc 六上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5七律·长征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32个字,会写40个词语。欣赏书写作
2、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语言积累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背诵七律长征。阅读理解能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读句子,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口头表达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书面表达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能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活动中的体会。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
3、表达更生动。实践活动阅读革命题材书籍,观看革命题材电影,访问经历革命战争的老人,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把握内容,体会情感。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
4、等4个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
5、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板块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2.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1)指名试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2)全班齐
6、读。(3)词语理解。读“逶迤”,猜意思。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读“磅礴”,猜意思。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而且笔画都很多,“磅”字有15画,“礴”字有21画,这么多笔画放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课件出示“磅礴山势图”)(4)书写指导。区分“崖”和“涯”:“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区分“渡”和“度”:“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提示:“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
7、“系”。5指名试读:请一个学生把全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6提示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齐读诗歌: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气势。【设计意图】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准节奏、读出气势,为理解诗的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板块三再读诗句,了解大意1默读并思考:联系教材上的插图,结合注释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概意思。2小组交流:说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3汇报交流:用自
8、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晃动着,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4再读课文: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5合作朗读:教师读第一、二句,男生读第三、四句,女生读第五、六句,齐读第七、八句。【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
9、环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补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板块一重温诗句,提炼主线1读诗句,谈感受: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结合资料了解了长征。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征:艰难险阻红军:不怕困难、豪迈、豁达)2读诗引句: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诗中的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顺势板书“远征难、只等闲”)3理解诗眼,指导朗读。(1)理解“等闲”:比
10、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2)理解“万水千山”: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3)引发质疑: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经历了这几座山、这几条河吗?课件出示:资料袋1934年10月,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长征。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会
11、合,长征胜利结束。(4)引导揣摩: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跨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5)指导朗读。【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教师根据诗歌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聚焦诗眼,辐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突出,主线明晰,不枝不蔓。板块二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第三、四句。(1)过渡: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哪几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远征之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语文--积累运用一集备_ 西师大版 (共26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