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短诗 教案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3 短诗五首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月 夜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
2、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预设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此时,唤
3、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
4、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预设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四、再读诗歌,感受韵味1.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提示: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如每一行的词尾“着”应当轻读,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并排”“没有”两个词应当重读,体现出作者对独立自由的渴望。2.感受诗歌美的韵味。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何处。预设 (1)韵律美。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使诗歌的节奏起伏
5、,读来错落有致。(2)意境美。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象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朗读诗歌,探讨诗歌朗读技巧,并以诗歌的“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朦胧的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2.创
6、作背景。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7、【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戴望舒与萧红,使学生了解两人友谊,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二、朗读诗歌,分析内容,把握情感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阅读体验,思考下面的问题。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长途”说明了什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预设 “六小时”指出时间之长,“长途”指出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2.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 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象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
8、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放于“你头边”,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话?预设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预设 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享受着穿透世事的安详,“卧听着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而诗人却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答案。5.这首诗中充满了各种对比关系,请你说说有哪些。预设 “我”与“你”,“生”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遵义专版)同步作业课件:双休作业12(共13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