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江西乐安一中高一语文教案:32 第十三课《谏太宗十思疏》.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74153
  • 上传时间:2025-10-31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156.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谏太宗十思疏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 教学内容:第十三课谏太宗十思疏二.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背景介绍 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当年随父于太原起兵反隋,征服四方,统一大业;后又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他开始曾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措施,使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史学上称赞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但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开始骄傲自满起来。逐渐改变了过去勤俭治国的作风,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的宫殿。这时,魏征却没有忘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恳切地向唐太宗上了这篇奏章,提出了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2. 文学常识(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现河北省晋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是(今河南内黄县)。隋末,参加李密的义军,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校检侍中。受诏总撰周、隋各史,书成,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有胆识,以敢直谏而著称,太宗多加采纳。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其政治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魏征去世后,太宗去吊慰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吾失魏征,失一鉴矣。”(2)文体特点疏是古代文体

    3、的一类,同奏、议、表对等类同,它们统称为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这个名称有变化,战国时称书,秦称奏,汉称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3)要点鉴赏十思疏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开篇用两个比喻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从反面阐述治国者不居安思危,与“伐

    4、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愚昧。提出观点并对观点加以阐述,言简意赅,形象而耐人寻味。文章第二段着重总结历史规律,分析 “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从历史上“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普遍现象入手,发现历代帝王在守国的时候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忽视了人民(百姓)的作用。水能“载舟覆舟”,所以守国者居安思危时必须考虑到民心。第二段的论述可谓切中要害,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总结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既然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明,治国者如何让水载舟而不覆舟就顺理成章了。文章第三段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做法。这“十思”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戒骄傲;“乐盘游”

    5、、“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俱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这“十思”中的每一思都是唐太宗在治国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国君真正做到“十思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局面也就到来了。当然,魏征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他的核心思想还是仁义治国,忽视“法治”,但他“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另外,文章缜密的构思、骈散结合的优美文句也是值得咀嚼赏鉴的。(二)教学难点:1. 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

    6、,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托出中心论题,道理形象直观,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 翻译下面句子。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有差异的词“兹、简、垂拱”和多义词“从、信、用”的语境义,注意句式特点。答案归结以上这些成为“十思”,按照“十思”去做,就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德之君。(在选拔官吏的时候),挑选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并重

    7、用他们,(在群臣各抒己见的时候),能分辨出正确的意见并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能奉献他们的智慧,勇敢的人就会拿出自己的力量,仁慈的人都会施舍他们的思慧,诚实的人都会表示他们的忠心。君王文治武功同时推行,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天下。【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疏通,探挖) 承天景命(古时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因称授王位为“景命”) 盖在殷忧(深深地忧虑)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 虽董之以严刑(惩罚) 思谦冲而自牧(修养) 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简能而任之(挑选,选拔)A. B. C. D. 2. 下列词语的意

    8、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故治国无法则乱 3. 下列四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A. 虽董之以严刑 B.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C.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4.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诚”字与例句中的“诚”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诚能见可欲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

    9、兴矣 D.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5.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 宏兹九德 B.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C.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6. 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长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触草木,尽死7. 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 以啮人,无御之者 D. 必以长安君为质8. 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10、是( )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A.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 君将哀而生之乎9. 下面对文章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有所作为,就要想想什么时候停止最能安抚人心。B.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考虑到自己的职位高高在上会有危险,就要想到谦虚谨慎以便加强自身修养C.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忧虑自己的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地采纳臣下的意见。D.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重用有才能的人,选择并采纳好的意见。10. 下面对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

    11、奢以俭”的。B.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作为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C. 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积不厚”的对比,以艰难“殷忧”与得志乐佚的对比等。D. 本文引用有明引,有暗引。暗引不着形迹,辞若己出;明引显得“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二.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陶安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 ,安与耆儒李习串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

    12、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赂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 元年,命如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

    13、,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 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B. 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C. 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D. 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

    14、:资深的儒家。B. 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C. 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D. 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B. 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C. 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D. 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4. 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 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陛下所言,可谓深

    15、探其本矣。A. B. C. D.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B. 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C. 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D. 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试题答案】一. 1. B 2. D 3. C 4. C 5. D 6. B 7. B

    16、 8. A 9. A 10. D二. 1. C(视:比。) 2. A(耆儒:年老的学者。耆,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3. D(代陶安隐过的御史。)4. B( 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 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 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 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 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 5. B附翻译:陶安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

    17、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

    18、,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西乐安一中高一语文教案:32 第十三课《谏太宗十思疏》.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415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