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安一中高一语文教案:32 第十三课《谏太宗十思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 教学内容:第十三课谏太宗十思疏二.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背景介绍 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当年随父于太原起兵反隋,征服四方,统一大业;后又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他开始曾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措施,使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史学上称赞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但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开始骄傲自满起来。逐渐改变了过去勤俭治国的作风,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的宫殿。这时,魏征却没有忘记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恳切地向唐太宗上了这篇奏章,提出了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2. 文学常识(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现河北省晋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是(今河南内黄县)。隋末,参加李密的义军,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校检侍中。受诏总撰周、隋各史,书成,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有胆识,以敢直谏而著称,太宗多加采纳。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其政治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魏征去世后,太宗去吊慰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吾失魏征,失一鉴矣。”(2)文体特点疏是古代文体
3、的一类,同奏、议、表对等类同,它们统称为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这个名称有变化,战国时称书,秦称奏,汉称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3)要点鉴赏十思疏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开篇用两个比喻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从反面阐述治国者不居安思危,与“伐
4、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愚昧。提出观点并对观点加以阐述,言简意赅,形象而耐人寻味。文章第二段着重总结历史规律,分析 “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从历史上“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普遍现象入手,发现历代帝王在守国的时候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忽视了人民(百姓)的作用。水能“载舟覆舟”,所以守国者居安思危时必须考虑到民心。第二段的论述可谓切中要害,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总结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既然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明,治国者如何让水载舟而不覆舟就顺理成章了。文章第三段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做法。这“十思”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戒骄傲;“乐盘游”
5、、“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俱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这“十思”中的每一思都是唐太宗在治国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国君真正做到“十思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局面也就到来了。当然,魏征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他的核心思想还是仁义治国,忽视“法治”,但他“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另外,文章缜密的构思、骈散结合的优美文句也是值得咀嚼赏鉴的。(二)教学难点:1. 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
6、,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托出中心论题,道理形象直观,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 翻译下面句子。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有差异的词“兹、简、垂拱”和多义词“从、信、用”的语境义,注意句式特点。答案归结以上这些成为“十思”,按照“十思”去做,就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德之君。(在选拔官吏的时候),挑选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并重
7、用他们,(在群臣各抒己见的时候),能分辨出正确的意见并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能奉献他们的智慧,勇敢的人就会拿出自己的力量,仁慈的人都会施舍他们的思慧,诚实的人都会表示他们的忠心。君王文治武功同时推行,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天下。【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疏通,探挖) 承天景命(古时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因称授王位为“景命”) 盖在殷忧(深深地忧虑)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 虽董之以严刑(惩罚) 思谦冲而自牧(修养) 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简能而任之(挑选,选拔)A. B. C. D. 2. 下列词语的意
8、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故治国无法则乱 3. 下列四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A. 虽董之以严刑 B.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C.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4.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诚”字与例句中的“诚”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诚能见可欲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
9、兴矣 D.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5.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 宏兹九德 B.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C.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6. 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长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触草木,尽死7. 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 以啮人,无御之者 D. 必以长安君为质8. 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1110一年级【语文(统编版)】《日月明》第一课时-2PPT课件.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