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含解析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七 单元 论述 文本 阅读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
2、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
3、,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
4、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5、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B. 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C. 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D. 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
6、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而不是“必须经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B. 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C. 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D. 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答案】C【解析】C项,“意在揭示东
7、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作者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B. 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理论视野。C. 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D. 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无中
8、生有。“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依据。文中只提到“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据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
9、工制作,不管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时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
10、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因此,传
11、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B. 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C. 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D. 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
12、却陷入了绝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A项“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错,原文第一节是“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B项,由原文第二节“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时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可知,因果推断不当;D项,由原
13、文第四节“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可知,“陷入了绝境”不当,夸大文意。2. 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B. 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C. 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D. 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证方式和效果的考查。题中D选项“先总后分”错误,文
14、章前四节分别阐述了传统工艺的四个问题“特征上的优势和劣势”“依赖天然材质,一旦资源耗尽枯竭,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综合总的问题给予解决措施,并没有“先总后分”的顺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B. 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
15、走进现代人生活。C. 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D. 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A项“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错误,
16、资源耗尽只是传统工艺发展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文章中还提到“特征上的劣势”“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后继乏人”等制约其传承的问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
17、,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
18、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
19、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
20、,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倾向。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答案】C 【解析】A原文在“潜移默化”前有“曾经”加以限制。B“及其价值倾向”错,原文是说“和主流价值观”。D“不外乎”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主要体现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