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WORD版含答案 10 同步 练习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 兰亭集序一、课内知识夯实(30分,每小题5分)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n) 癸(ku) 殊(sh) 峻(jn)B殇(shng) 稽(j) 骸(hi) 悟(w)C悼(do) 禊(x) 骋(chng) 契(q)D嗟(ji) 觞(shng) 湍(tun) 曲(q)水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3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告诸往而知来者。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
3、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二、阅读能力提升(5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9题。(共15分,每小题5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
4、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分)A修饰B整治C高,长 D美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5分)A朝向B奔向C从前D假如8对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判断正确的是()(5分)死生
5、亦大矣 当其欣于所遇 则与斗卮酒A感叹句 宾语前置句 陈述句B判断句 介宾结构后置 省略句C判断句 陈述句 宾语前置句D反问句 介宾结构后置 省略句9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叫赠序;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叫书序。兰亭集序属于赠序。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
6、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每小题5分)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
7、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
8、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
9、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
10、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A.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B. 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C. 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D. 唐初各大书
11、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这些足以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手笔。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 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的观点。B. 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C. 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D. 为了证明兰亭集
12、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5分)A. 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B. 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C. 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