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六国论》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 把关题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必修下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10.六国论 原文文言实词、句式翻译 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必修下册 10. 原文 文言 实词 句式 翻译 把关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 资源描述:
-
1、六国论苏洵一、原文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 )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
2、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迁移)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后秦击
3、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谗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慧与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日(名状,一天天地)削月(名状,一月月的)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同“毋”
4、,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历),是又在六国下矣。二、实词、句型(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他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爷爷。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
5、况之后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 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亏损,使动用法)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作动,保全)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作动,坚持正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6、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动,侍奉;名作动,礼待;名词作状语)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四)一词多义1.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2.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4)则胜负之数,
7、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得到)(2)此得之 (正确)(3)诚不得已 (办法)(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应该)4.相:(1)当与秦相较 (指对方)(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指对方)(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相国)5.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气势)(2)其势弱于秦 (形势)(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态势)(五)句式1.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1)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1)赵尝五战于秦5.定语后置句:(1)苟以天下之大三、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
9、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
10、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11、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62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