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及虚词 课件51张.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及虚词 课件51张 2023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实词 虚词 课件 51
- 资源描述:
-
1、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词四、词类活用三、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一、通假字实词一、通假字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词一、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词二、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实词二、古今异义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实词二、古今异义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实词二、古今异义 置币遗单于。(苏武传)儿涕而去。
3、(促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汉书)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实词三、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几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做一词多义。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做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兵的基本义是“兵士”,“走”的基本义是“步行”。实词三、一词多义2、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
4、义为“路途、道路”,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来、基本”。实词三、一词多义3、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因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比喻义是“兄弟”。4、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它同词 的本义是不相干的。如“然”,本义是燃烧。后来假借为: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实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实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实词1、名词的活
5、用(2)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实词1、名词的活用(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实词1、名词的活用(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进行的方式或使用的材料。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译为“用”“乘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6、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实词1、名词的活用(3)名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4)名词的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词四、词类活用2、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实词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2)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7、)实词四、词类活用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实词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实词3、形容词的活用(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8、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虚词1、而(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第2单元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