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部编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2 孟子 教案
- 资源描述:
-
1、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2. 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知道“
2、四书”和“五经”吗?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这节课,我们学习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2.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
3、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
4、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二)初读感知1.听老师范读,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情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句的停顿和情感。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全班点评。4. 学生默读课文,凭语感和文言积累,借助课下注释或参考资料,试着读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做批注,以备全班质疑问答。5.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难词句,全班进行质疑问答,教师适时点拨。6.检查
5、巩固本课重要词句,把握语言现象。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亲戚畔之。()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 三里之城 ( )城非不高也 (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去国怀乡 ( )三里之城 ( )环而攻之而不胜( )之 多助之至 ( ) 天下顺之 ( ) 亲戚畔之 (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明确】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古今异义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池非
6、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一词多义利 地利不如人和(优势,名词)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形容词)城 三里之城(内城,名词)城非不高也(城墙,名词)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去国怀乡(国都,名词)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被包围的城)之 多助之至(动词,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 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
7、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请概括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层(开头一句):摆出观点,提挈全文。第二层(从“三里之城”到“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三层(从“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到最后“战必胜矣”。):在前两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普遍意义。【教师小结】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和“地
8、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三)研读品味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研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指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2.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明确】本文主要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民众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说说你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解。【明确
9、】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出孟子所说的“仁政”。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且这两个分句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4.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探求孟子的思想。【明确】标题中的“道”有其特定的含义,即讲仁义,施“仁政”,所以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凡讲仁义、施“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得到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五)拓展演练(2019年湖北中考模拟题)阅
10、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孟子论得天下,完成小题。【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1.解释加点词语。(1)寡助之至( ) (2)兽之走圹( )2翻译句子。得其民,斯
11、得天下矣。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民之归仁也B得道者多助得其民有道C以天下之所顺可以一战D失道者寡助得其心有道4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明确答案】1(1)至:极点 (2)走: 跑。2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3C (A. 结构助词,的/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 施行/得到。C.都是介词,凭借。D. 道义,道德/办法。故选C。)4
1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参考译文】【乙】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三)课堂小结本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
13、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四)课堂板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举攻主和守方两个事例 突出“人和”和“施论证观点 行仁政”的重要性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3.预习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理解课文
14、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3.能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泱泱中华,岁月沧桑。朴素的哲学思想,却宛如皓月当空,历经无数轮回,依然散发着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认识真正的“大丈夫”。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解释加点词。富贵: 淫:得志,与民由之:安
15、居:居天之下广居:独行其道:熄:(2)通假字往之女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父命之古义:今义:与民由之古义:今义: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并解释该词的意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3)行天下之大道妾妇之道也(4)必敬必戒戒之曰【明确】解释加点词。指有钱有地位。使迷惑。实现;实行。安静;居住;居所。固守;原则,行为准则。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2)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古义:准则
16、,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古义:遵循今义:理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居住居所,住宅能够实现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原则,行为准则留神,当心,谨慎告诫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语文S版 (共7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