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无衣》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衣 教案 2023 2024 学年 职高 语文 新教材 同步 教学 讲堂 高教 基础 模块 上册
- 资源描述:
-
1、无衣一、教学目标1.读准诗歌字音、读对诗歌节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注释自主疏通诗歌大意。2.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及结构美,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3.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构建诗歌所蕴含的协作友爱、昂扬向上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有机联系,品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传达的精神美质所具有的普世性价值。三、教学难点:探究先秦诗歌与近现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联系与传承,领悟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精神与责任。四、教学方法:诵读发、点拨法、交流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文学常识填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为诗或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
2、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易书礼春秋合为儒家“五经”,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诗经”。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2.复习诗经六义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所以“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共有十五国风, 160 篇。雅:包括大雅和小雅,
3、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74篇,多讽刺之声,共 105篇。颂:即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音乐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手法上多用“赋”“比”“兴”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如硕人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 q,齿如瓠h犀,螓q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4、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伐檀。(二)诗歌鉴赏1.诗歌介绍无衣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以“似简不简、似重不重”的独特艺术方式表达出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高亢境界受到“高评”。 2.创作背景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 771 年),因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一呼百应,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3.朗诵指
5、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两字一拍的发音,短促急迫;上扬的声调,带出昂扬的气势。字音的发声不可用拖音,因为这是“战前集结号”,不是抒情歌咏。4.解题准确理解“衣”。人类用衣服来取代兽皮树叶来遮身保暖,因此衣服也成为结束蒙昧野蛮开启文明的标志之一。而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衣服寄寓了多重情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借助“字源”来理解)“衣”字可以泛指所有的服装,亦可以确指为上衣。5.思考:这首诗歌中的“衣”又该如何理解呢?细解“衣”“袍”古代富贵人在冬季所着乃是裘,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238.html


初中语文 文摘(生活)为什么雪夜要“闭门读禁书”.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