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美丽的小兴安岭 人教(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美丽的小兴安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美丽 小兴安岭 人教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本课写14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并掌握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教学难点:1、体会用词的准确性。2、抓住景物的季节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
2、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真所谓是“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在前面的课文中欣赏过秀丽与险峻的天都峰;游览过河北那坚固又美观的赵州桥;领略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到东北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瞧瞧吧,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2、板书课题:20美丽的小兴安岭3、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己根据拼音熟读生字(2)标出课文段落序号,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和同学讨论或者借助学习工具进行学习。2、学习生字及文中词语(1)指导认读及书写生字教师强调:字音:“葱”“材”是平舌音;“赏”“视”是翘舌音;“融”“软”的声母是r;“涨
3、”多音字,zhng 涨红 zhng 涨满字形:“视”字的部首不是“衣”字旁;“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刮”注意与形近字“乱”区分开。“葱”字下面部分不能写成“忽”有一点。(2)理解词义。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浸:一般指沉浸在液体里。课文中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范围跟森林一样广,整个森林都沉浸在雾里,所以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葱葱茏茏:指树木枝繁叶茂,长得非常茂盛。3、师分组按自然段读一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1)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呢?4、教师展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段与段之间的关
4、系。(板书:总分总)5、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开头先讲了小兴安岭的树多,然后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不同季节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板书:绿色的海洋 春 夏 秋 冬 美丽的大花园 巨大的宝库)三、品读词句,体会小兴安岭的大和绿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绿色的海洋”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小兴安岭树的数量、品种极多,树的面积之大,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垠,一望无际,从“数不清”一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2指导朗读:小兴安岭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色,一望无际,一碧千里。指导学生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
5、之情,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3、指名反馈:第一段中,那些关键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大”和“绿”。教师强调:“几百里连成一片”,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大。另外作者还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绿色的海洋”比喻小兴安岭,不仅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大,还写出了它的绿。“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这里的“数不清“和省略号都让我们感受到小兴安岭的树很多,而且树的种类也多。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第一自然段。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兴安岭,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大”和“绿”以及它的美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新教材》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作业课件:课时评价 42 解人之风情补语句缺失——补写句子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