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 16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解析 备战 2024 年中 语文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全国 通用
- 资源描述:
-
1、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
2、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注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奚以知其然也(4)故治国常富2翻译下面的句子。(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一处)民 富 则 易 治 也 民 贫 则 难 治 也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3、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原文中两字概括)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1)委,放弃。(2)畔,通“叛”,背叛。(3)然:这样。(4)故,所以。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3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 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5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
4、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2)句意: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然:这样。(4)句意: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故:所以,因此。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固,巩固;以,凭、靠;威,威慑。(2)是以,因此;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民富则易治也”与“民贫则难治也”是两个独立完整
5、的主谓句子,且“也”作为句末语气词,故断句为: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对句意的疏通来概括作答。根据甲文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乙文语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可知,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以民为本,但甲文是从“得道或施仁政”的角度,乙文是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的。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理解两个“道”的含义。两篇文章中的“道”是不一样的。“得道者
6、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可知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意思是: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可知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7、。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
8、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2023安徽淮南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
9、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注释】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为、替。尔:而已,罢了。圹(kung):旷野,原野。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4)兽之走圹: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_。”9【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
10、“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6(1)凭借,依靠。(2)同“叛”,背叛。(3)厌恶。(4)跑。 7(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8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9不一样。【甲】文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乙】文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以:凭借,依靠。(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们。恶:厌恶。(4)句意:野兽跑向
11、原野一样。走:跑。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2)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失:失去;民:人民、百姓。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是对其形象的比喻,其意思是: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跑向原野一样。将人民归顺仁德的君主的情形比作水往低处流,野兽奔向田野那样自然,体现了君主拥有仁德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明确观点:不一样。甲文中谈到“道”的语句,“得道者多助,失
12、道者寡助”,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乙文中谈到“道”的语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有道”,这里的“道”指的是有方法,是得到天下、民心的方法途径。【参考译文】【乙】孟子说:“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方法:得到了民心,这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人民)想要的东西替他们聚集起来,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顺仁德的君
13、主,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跑向原野一样。”(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14、、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馈饷:粮饷。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多助之至至:_(2)陛下慢而侮人 慢:_(3)不绝粮道绝:_11选出下列
15、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委而去之 项羽仁而爱人C决胜于千里之外 多会于此。D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足为外人道也。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内容,分析刘邦战胜项羽原因是什么?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答案】10 极点 傲慢 断 11C 12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13(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2)这三
16、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14 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句意: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别人。慢:傲慢。句意: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绝:断。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A.之:动词,到达/结构助词,的;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C.于:介词,在/介词,在;D.为:介词,被/介词,向,对;故选C。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的意思是: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占领土地。其中“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中的“然”是句首连词,应断开,“陛
17、下”是主语,应断开,“攻城掠地”是谓语。故断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句中重点词:以:用;畔:同“叛”,背叛。(2)句中重点词:此:这;皆:都;所以:的原因。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其意思是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可知,刘邦“与
18、天下同利”,能与部下分享既得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不与部下分享利益。根据“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意思是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可知,刘邦能重用人才,而且手下人才众多。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一个人才,却不能重用。以上两点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地方,影响了他们的成败,故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任用贤能之人。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意思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
19、人心,上下团结)”可知,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正是因为刘邦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施行仁政,使得军队上下齐心,无坚不摧,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最好诠释;而项羽则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局面,也就是“失道者寡助”。所以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参考译文】【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
20、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21、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道:方法。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
22、的,为他们聚集起来。与(y),为、替。尔也:而已。圹(kun):原野。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桀、纣之失天下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 不义而富且贵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D故君子有不战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甲】文画线句子的论述效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19【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_”。【答案】15(1)放弃(2)同
23、“叛”,背叛 16D 17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18连用了四个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极力铺陈,气势非凡,使论述更加有力。(意对即可) 19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放弃城池而逃走。委:放弃。(2)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结构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连词,表转折/连
24、词,表修饰;C.介词,凭借/介词,以为;D.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故选D。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失道,指不施行治国的正道,即不施行仁政;寡,少。18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
25、思是: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情形如同【乙】文中的“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描绘的一样。【参考译文】【乙】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2023广东清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26、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2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兵革非不坚利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27、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立”。(选自论语)2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足兵(2)民信之矣23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子 曰 足 食 足 兵 民 信 之 矣2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案】20兵器疆界(答“限制”也算对)同“叛”,背叛 2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支持帮助他的人多的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归顺他 22军备(军队)信任,信用 23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28、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2)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疆界。(3)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故,所以;胜,胜利。(2)至,极点;顺,归顺。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
29、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军备充足。兵:武器,指军备。(2)句意: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这句话是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提出的办法。“足食”与“足兵”“民信之”三句是并列关系,意思完整独立,是孔子给出的三个治理国家的办法,故此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不需断开。可据此断句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接着以设置占天时
30、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地利”重于“天时”,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人和”重于“地利”。然后,作者用“故曰”二字,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乙】文孔子回答子贡有关治理国家的办法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在迫不得已去掉两项后,剩下“信”,进而阐明自身的观点“民无信不立”,要取信于民,强调百姓的信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人和”指人心归一,上下
31、团结。“取信于民”指主张重民意,取得百姓的信任,这样才能实现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因此,“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参考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32、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一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
33、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有删改)【注释】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廪庾:粮仓。2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直百金( )(2)国家亡事( )28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慎 夫 人 衣 不 曳 地 帷 帐 无 文 绣 以 示 敦 朴 为 天 下 先29本文汉文帝采取了什么方法治国?成效如何?这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请简要
34、概括。【答案】25 围 放弃 巩固 26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7 价值 同“无”,没有 28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29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体现主张:施行仁政。【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3)句意: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固:巩固。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
35、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以:凭借;顺:归顺;畔:通“叛”,背叛;胜:胜利。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造价要白银百两。直:同“值”,价值;(2)句意:国家没有大事发生。亡:同“无”,没有。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这句话是对慎夫人厉行节约的介绍。“慎夫人衣不曳地”与“帷帐无文绣”是对慎夫人做法的描述,故此断开。“以示敦朴”和“为天下先”则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29本题考查古文阅
36、读的比较分析。从【乙】文“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租税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等句子可见,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是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据【乙】文“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可知,其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甲】文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主张施行仁政。【参考译文】【乙】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防御没有任何增加。曾经想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白银百两。汉文帝说:“白银百两,相当于十户一般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27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