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5望月_苏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教学 实录 25 望月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5望月苏教版一、复习“作者眼中月”,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作者赵丽宏先生独自一人在甲板上望月(手势示意板书“赵丽宏”、“望月”),他望见了什么?老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静静地倾听、感受。(出示课件1“月色”,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二、研读“古人眼中月”,体悟诗情。(一)“小组探讨”环节。师:作者眼中的月光多美啊,安详,静谧。它轻轻叫醒了小外甥,还触动了舅甥俩背诗的雅兴。(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13自然段,扣住文中的诗句,小组探讨:古人望月望出了什么呢?(板:古人)(学生自
2、读3-13段)师:(示意课件中的问题)至于怎么来探讨这个问题,老师给你一些提示。(课件出示提示:这首诗写谁在望月?望见了什么(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二)“交流汇报”环节。【解读诗句:“床前明月光”、“峨眉山月半轮秋”“望月”与“思乡”】师: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啊,尤其是那一组的女同学(抛去赞许的微笑)。各小组派代表任选一首说说你们探讨的结果吧,最先举手的小组享有“优先选择权”!(五个小组中有三个小组抢先举手,师点第五小组。)生1:我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点击课件,出现该诗句及其背景画面。)这首诗写李白在望月,他看到了床前的月光,怀疑是地上的秋霜,这
3、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师:你能读出李白的思乡吗?(1生读。)师:既然说到了李白,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一句(点击课件,对比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是生(齐):峨眉山月歌。师:仍是李白在望月,同一个人望月,望月的背景一样吗?生(摇头):不一样。师:这是在什么时候望月?生2: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师:是啊,青年时期的李白第一次(有意加重“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到外地远游的途中望月亮了,他望见了?生3:峨眉山上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里。师:哦,江行见月,如遇故人。可这月亮却时常?(指导观察画面)生4:被江两岸高高的山峦挡住。师:你感觉到诗人的内心?(生无语)师:想想看,如果你就
4、是那青年时代的李白,第一次离家远游,在行江途中与那老朋友月亮若即若离,你生5:我会非常想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师:请你读出你的想念。(生读)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望月,都望出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乡愁。(生齐读两句诗。)师:望月望出了思乡或相思,在我国古诗中是最常见的。这样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回忆中)生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这是(生应和)王安石望月望出思乡了。生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没月亮啊。(其他学生小声嘀咕,生2面露尴尬。)师:(笑打圆场)哦,知道了,你是由“佳节”想到了“中秋”,由“中秋”又想到了“月亮”吧?不
5、过这句确实与思乡有关。生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面向其他学生点拨)王建的诗句。生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师:李白的月下独酌。这是抒发思乡的吗?(轻轻走近回答者身边)你再斟酌,好吗?师:再如(点击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起读一读诗圣杜甫的思乡情怀。(生读诗句)【解读诗句:“小时不识月”“望月”与“月亮的不同形象”】生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小时候在望月,他不认识月亮,把月亮说成了“白玉盘”,我觉得他眼中的月亮皎洁、明净。师:年幼的李白眼中的月亮多可爱啊,我们一起(流露童稚的笑)“可爱”一下。(师生齐读诗句)师:小李白眼中的月亮像白玉盘
6、,其他人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你还能列举一些诗句吗?(生苦思,紧张,无语。)师:(点拨)白居易,暮江吟?生2:(迅速举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师:月亮像?生:(齐)弓箭。生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师:嗯,这是李贺的马诗,大家都很熟的。下面,老师念一句,大家听听看,月亮像什么?(点击出示,念:“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月亮像?生(齐):眉毛。(师分拨额前刘海,露出眉型。) 【解读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野旷天低树”“望月”与“孤独”】生1:我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写的是张继在望月,他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师:还听到了生1:乌鸦的啼叫。
7、他睡不着觉,我觉得他的心里很难受。师:是一般的难受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张继是在什么情况下望月的吗?生2:我知道是诗人落榜了以后,在返回家乡的路上望月的。师:你能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真不简单。(辛酸地描述)书生张继科考落榜了,多少年寒窗苦读,到头来落魄而归!那轮昏惨惨的月亮啊,被他望出了满心的凄凉和孤独。谁能读出张继的孤独?(指名读;师生齐读。)师:(点击课件,对比出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再来看看,这是漂泊他乡的(生应和)孟浩然的孤独。你从哪里看出了他的孤独?生3:荒野空旷,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江水很清澈,月亮好像离人更近了。师:在这荒郊野外,只有什么才是诗人唯一的陪伴?生:
8、(齐)月亮。师:准确地说,是月亮映入清江的倒影啊。(示意“江清月近人”中的“月”。)让我们读出孟浩然的孤独。(师生齐读诗句)师:望月望出了孤独,这样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生思考中)生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生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师:很好,你读出了弦外之音。辛弃疾表面写景,实际因孤独而寄情于景。 生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师:(浅笑)有道理,逃难中的单于一定是孤独的,不过我想他大概顾不上望月。(生会意,笑。)生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李白那清高的孤独。(走向原先解读有误的那名同学身边)现在,你认为这句主要是表达思乡还是孤独呢?生5:孤独。师
9、:再如,(深情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生:(齐诵)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师:(眼神哀怨,意在引起学生共鸣)这是唐代李后主一个失去了家国的落魄君王的孤独。这种孤独的滋味,我想只有李煜本人才能够体会吧!【解读诗句:“明月几时有”“望月”与“感慨人生”】师:(出示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剩一句了,谁来解读?(学生不知怎么说起,无人举手。)师:这首诗大家都不陌生吧?五年级上册是不是学过一篇课文跟这有关?不要紧的,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生1:这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我知道他是在中秋节那一天写的这首词。生2:我还知道他那时候正在外地做官。生3:我知道他那天喝了很多的酒。师:
10、是的,苏轼是被贬官到密州去的,他跟弟弟苏辙已经整整七年没见了,于是,中秋的夜晚,他把酒对月,写下了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示意学生续下去)生:(齐诵)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你能读出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吗?(指名读,齐读。)师:你还知道谁也望着月亮感慨了? (生思考,无人举手。)师:(点拨)比如,王昌龄?生4:(迅速举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5: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生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唔,这是张九龄的感慨吧?再来看看大诗人李白的感慨(课件出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师:(辅以肢体语言深情吟诵,意在向学生传达古
11、人的旷达风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从学生眼神中看出已被诗句感染。)(三)“总结提炼”环节。师:同学们,你们看,李白眼中的月亮和苏轼眼中的月亮一样吗?生:不一样。师:年幼时的李白跟成年后的李白眼中的月亮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师:古人眼中的月亮和今人比如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亮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心情也不同,望月亮就望出了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师:还有谁想说说的?(无人举手,目光显示认同。)师:大家都同意她的看法吗?(生纷纷点头。)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真理,这个真理用著名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