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新人教版):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1).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新人教版: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文言虚词1 2012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课件 新人 第二 部分 专题 文言 虚词
- 资源描述:
-
1、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第二讲 文言虚词(新人教版)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另外,在翻译题中也会有所涉及。主流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中,“而”、“何”、“乃”、“其”、“且”、“若”、“为”、
2、“以”、“于”、“之”是重点,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所谓“典型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像“其”用作助词、“以”用作语气词等非常见用法,一般不会考查。2010年新课标高考命题中,有6个省市考查了“之”,5个省市考查了“而”。4个省市考查了“于”、“以”。3个省市考查了“其”。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相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紧扣考纲和教材。对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胸;同时,熟读教材,利用课文中相应的例子来印证。2理论联系实例。复习文言虚词时不应只背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应和实例紧密结合,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来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
3、文言虚词推断八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较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应解释为“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一句中的“因”,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应解释为“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是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
4、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中“遂与李及道士别”与“今君与廉颇同列”,后一句出自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释为“和”,把此用法和义项代入前句,显然不适合,因为前句强调的是“我”和李及道士分别
5、,即李及道士是“我”告别的对象,所以“与”作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和”。又如2010年湖南卷中7题B项“孔明移军且至”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后一句出自课本鸿门宴,“且”作副词,释为“将、将要”,把此用法和意义代入前句,十分合适,这就说明B项中这两个“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4结构推断法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
6、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小国准君是望”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7例句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与之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猛于烈火”中的“于”,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中与之结构相同的例句“而青于蓝”(劝学),得出此处的“于”应该是介词,意思是“比
7、”。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8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中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如果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答案:1、2、3、6.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4.表转折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854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