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全新教程课件:1.4《百丈山记》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百丈山记 2012 语文 全新 教程 课件 1.4 粤教版 选修 唐宋 散文 选读
- 资源描述:
-
1、2012语文全新教程课件:1.4百丈山记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 百丈山记诗海探珠出山道中口占 朱 熹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佳诗品韵清幽书香【赏析】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
2、脱与放荡。【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哲理?【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4课百丈山记基础自主学案基础自主学案河流的上方临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2)状语后置句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七、名句默写等闲识得东风面,_。问渠那得清如许,_。万紫千红总是春为有源头活水来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_的集大成者。字_,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
3、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理学元晦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著作有论语集注_童蒙须知。朱子大全2资料链接百丈山记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
4、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主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写了什么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提示】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3“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4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提示】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秋-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 (共81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