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1.3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共35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1.3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共35张PPT 2018 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必修 四苏教版 课件 1.3 季氏将伐颛臾 35 PPT
- 资源描述:
-
1、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两
2、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
3、言有很大影响。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1)名词作动词无乃尔是过与(责备)(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到来)既来之,则安之(使到来,使安定)5.记特殊(1)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于颛臾”即“于颛臾有事”的倒装)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出于柙”即“于柙出”的倒装;“毁于椟”即“于椟毁”的倒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即“于邦内谋动干戈”的倒装)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颛臾”)夫子欲之,吾二
4、臣者皆不欲也(后一个“欲”省略宾语“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动词“来”后省略其宾语“之”,指代“远人”)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动词“守”后省略其宾语“之”,指代“邦”)(3)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的倒装,“是”,复指“尔”,提示宾语前置)何以伐为(“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是谁之过与(“之”宾语前置的标志)(4)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用“也”表示判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用“也”表示判断)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积名句(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既来之,则安之。(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一】梳理文章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1.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主张?提示(1)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2)反对武力征伐,强调“礼”。3.冉有、季路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是如何陈述自己的看法的?提示(1)冉有支持,季路赞同。(2)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推卸责任: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强词夺理: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4.对于攻打颛臾,冉有真的“
6、不欲”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提示臣是君王的眼睛和耳朵,助君主治理天下是人臣的本分。君王犯错,大臣须以死进谏,用生命践行忠心。这就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二】品味语言,学习孔子的辩驳艺术1.当冉有推卸责任时,孔子反驳的话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提示(1)手法:引用(周任话);类比(危、颠);比喻(虎兕、龟玉)。(2)作用:用引用批评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用类比和比喻
7、批评其失职。2.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3.孔子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季氏篡权谋国的阴谋,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1.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提示题目要求找出孔子的政治
8、主张和见解,这就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找出三组对话中表明孔子观点的句子,同时还应说出自己对孔子观点的理解。参考答案第一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无贫”“无寡”“无倾”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还有一处,“夫颛臾,昔者先王
9、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一处是从反面提出的。孔子是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的。其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的礼治社会,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此是原因一。春秋时期等级制度首先是朝廷,下面是诸侯(国),再其次才是大夫(家)。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违背了孔子所维护的封建等级制的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是原因二。所以孔子认为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更是对他的政治信念的挑战,因此坚决反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
10、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提示题干中有明确提示,因此我们可以从性格和心态这两个方面做出大胆的推测。本题有较大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对于攻打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表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02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