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9课说“木叶”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9课说“木叶” 2018 2019 课堂 讲义 同步 系列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木叶
- 资源描述:
-
1、第9课 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
2、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一、
3、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他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
4、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三、背景探寻学会欣赏诗歌艺术的佳作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四、文体知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
5、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个论证过程。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五、归纳整理1.字音2.字形3.词语(1)启发启示【辨析】二者都含有“开导、指引,使人受教育”的意思。侧重点不同。“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如:启发式教学。“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如:从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运用】它的鲜明的形象,影
6、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我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答案 启发启示(2)留传流传【辨析】二者都有传下去的意思。“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是祖上留传下来的烟嘴。“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如:英雄故事世代流传。【运用】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到遥远的后世。50多盆精品兰花亮相北濠桥东村社区,其中不乏清朝民国名品。答案 流传留传4.成语(1)熟能生巧:_(2)相去无几:_(3)一言难尽:_(4)不落于言筌:_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指二者距离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
7、好的事)。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一、合作探究1.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答案“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
8、也洗净了。2.以“说木叶”为标题有何好处?答案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3
9、.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4.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由“木”可以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接着联想到“树干”,继而联想到“落叶”,然后联想到“
10、秋天”,以此寄托“离人游子的愁绪”。而我们由“树”联想到“满树的叶子”,继而联想到“浓荫”,这不是秋天的形象,不能寄托离人游子的愁绪。5.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呢?观点一:我以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是可取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把躲在概念后面的暗示性读出来。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学完说“木叶”可知,文中对“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
11、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观点二:我认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可取。研究诗歌时,我们不但要细细品味诗歌的字字句句,还应当先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生平,对诗歌要写的真正是什么、在写的又真正是什么进行反复的推敲。诗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朦胧诗、讽喻诗等等来说,都是“深入而不浅出”的,它们的主旨首先往往就不大明显,那么在此基础上若是只讲究研究文词,那就真只是“只知皮毛”了。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例句,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发现,在诗歌的艺术领域里,“木叶”之于“树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28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地球万岁》|冀教版(共24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