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德州市 2022 语文 上学 期中考试 试题
- 资源描述:
-
1、山东省德州2022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22.1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
2、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
3、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四)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经过近百天艰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清零,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患者。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
4、至上、人民至上。(五)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材料二:
5、当前,全国疫情仍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国内还有一批中高风险区,防控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深刻认识到“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继续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是一场大考。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疫情蔓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
6、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衡量一种病毒是否严重,将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一个重要指标。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病毒毒株,且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出现明显增强,对老年人和基础病人群仍具较大威胁。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老年人群体数量多,如果选择“躺平”,疫情蔓延开来势必造成人民生命
7、、财产更严重损失,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坚持动态清零,就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也是巩固我国来之不易防控成果的最佳选择。应该看到,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不能放松防控,搞“一放了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过度防疫,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持动态清零,必须不断提高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的地方优化布局核酸采样点,设立电子地图,让群众方便查询和就近采样;有的地方根据流调结果,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有的地方建立
8、“1+N”群众诉求排忧解难平台专班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诉求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防控工作才是真正有力度,也才会更有成效。与疫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意志的比拼。当前,全球疫情仍起伏反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不断增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摘编自仲音“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1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9、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态清零”是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是指当出现本土病例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快速扑灭疫情,防止向其他区域扩散。B. 我国自2020年“武汉保卫战”开始,就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及“动态清零”的总方针。C. 从2020年至今,我国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这也是“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具体体现。D. 材料一“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都强调了抗疫战争中意志的重要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稳定、人民平安、社会发展平稳健康,疫情防控有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0、B. 限于我国现有条件,疫情反弹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坚持动态清零是十分必要的。C. 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衡量病毒是否严重的重要指标,目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增强,它比以前的新冠病毒更严重。D. 相对于青年人来说,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在老年人身上更强,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也是坚持“生命至上”的体现。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针对当前疫情点多、面广的特点及任务艰巨的形势提出观点,针对性强。B. 第四段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用事实论据论证了“动态清零”的现实意义。C. 文章用“放松防控”与“过度防疫”正反对比,强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D.
11、 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强调毫不动摇地执行政策的态度,顺理成章。4. 两则材料,材料一是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比较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5. 两则材料都围绕“抗疫”展开,但写作意图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俘虏莫泊桑森林里除了雪花落到树上的声音外,没有一点响动。一个年轻妇人正用斧头在一块石头上面劈柴。她是瘦长的和健壮的,一个在森林长大的妇人,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森林警察。房子里有人喊着:“今天晚上我们只有两个人,贝尔丁快进来,很可能普鲁士人和狼在附近。”她边劈柴边回答:“我就来,妈妈。”母亲,一个胆小怕事
12、的老妇人,对她说:“我真不愿意你爸爸到外面去。两个女人,顶什么用?”她回答:“不见得,我一样可以打得死一只狼或者一个普鲁士人!”她抬头望了望那支大型手枪。她丈夫参军去了,她和父母同住,因父亲不肯离开自己的住处搬到城里去。那座城市就是勒兑尔,那里的人是爱国的,以英勇自卫而著名。所以他们购置了枪炮,配备了民兵,每天操练,等候普鲁士人。于是,她家的房子设在那里做前哨站。父亲每周到城里去两回,为了把乡下的消息送给城里的人。父亲又到城里送消息去了,因为前两天有一个德国步兵小支队在他家里休息。父亲去城里的时候,总牵着他的猎狗,以防备树林中的狼,临行前吩咐他的妻女天黑要关门。她不害怕,母亲却总是害怕。这天傍
13、晚,母亲比往常更加着急。“你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说。“十一点以后,爸爸在指挥官那里吃饭。”说完,她就去煮菜羹了,突然,就听见一阵模糊的响声。她说:“树林里有人,至少有七八个。”母亲更加害怕,结结巴巴地说:“你爸爸刚好不在家!”这时,一阵激烈的敲门声吓得她们发抖。一个凶恶声音喊着:“开门,否则,我就要打破它!”她把那支大型手枪藏到口袋里,走过去问:“您是谁?”那人回答道:“我们是那天来过的队伍,在树林里迷路了。”她打开门,望见了六个普鲁士人。她说:“今天晚上,只有我和妈妈在家里。”那人回答:“我们只要你弄点东西给我们吃。”“请进来吧!”她说。他们进来了,满身都是雪,都很疲倦。她说:“请坐上吧
14、!我去给你们做点菜羹。”那六个人很饥饿,他们把枪和铁盔搁在角落里。母亲边纺纱,边慌张地望向那些兵。忽然,一道异样的声音让他们吃惊,德国中士一下跳起来,对着搁枪的角落走过去。她却做了个手势让他不动,微笑着说道:“这是狼呀!”那个不肯轻信的汉子定要去看,打开门,看见两只狼,拼命地逃回房间,一心等候那份菜羹出锅。母女俩看着他们饕餮地吃着菜羹。这时,他们口渴了,她就到地窖里去取点苹果酒。她在地窖里耽误了好些时间。地窖是一间有穹顶的小石屋,据说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曾经做过监牢又做过避难之处。那里面有一条窄窄螺旋形的梯子,穿过梯子顶上的小洞就升到了厨房尽头的地面上,这小洞是用一块厚的四方木板盖住的。她走上来的
15、时候,独自用狡猾的神气笑起来了,把那只装苹果酒的罐子交给了德国人。这些兵吃完了,都围着桌子打瞌睡。她向那中士说:“你们到炉子前面去睡吧。”母女俩上楼了。忽然,一声震耳的枪响,那些兵立刻都站起来了。枪声又响了两下,随后另外又是三下。她赤着脚走下楼来,神色慌张地说:“法国兵来了,至少有两百人光景。要是他们知道你们在这,他们就会来烧这所房子。赶紧到地窖里去躲吧,不要弄出响声;否则,我们都没命了。”那个中士回答道:“我很愿意,从哪儿走下去?”她连忙托起了小洞上的那块厚的四方木板,六个人就跟着往下走,在最后一顶铁盔的尖子消失以后,她就盖上了那块沉重的榆木板,硬得像是一块铁。她用钥匙把那监狱式的锁簧旋了两
16、转,于是她就开始笑起来。他们没有弄出一点声响,关在像是在一只坚固的箱子里,那只箱子只靠着一个嵌着几根铁条的矮气窗接受外面的空气。她重新燃起了炉火,重新把那只锅子挂在火上,重新炖着菜羹。她坐下等父亲。现在只有那座挂钟的摆,发出嘀嗒的声音。她不时望向挂钟,眼光里的焦躁像是说:“走得太慢了。”不久,她就觉得脚底下有人唧唧哝哝地说话。那些低而模糊的声音,穿过地窖传到她的耳朵里,那些兵渐渐猜着她的诡计了。中士就爬上了那座小梯子,举起拳头来打盖板。他愤怒地喊着:“开门!”她站起来走到盖板前说:“我不开!”中士生气了:“开门,否则,我就要打破它!”她笑起来了:“你打吧!”中士用枪托来撞盖板。不过那盖板竟抵住
17、了枪托的撞击。她听见他从梯子上下去了。随后,那些兵轮流走上梯子使劲来打,并且研究这盖板是如何关上的,但他们是徒劳的。父亲终于回来了,她把发生的事情告诉父亲,让父亲去城里找队伍。父亲带着猎狗又动身了。在焦急的等待中,她双手抱着脑袋静候,仿佛看见了他:队伍排好了,父亲站在前面,在夜色里向森林开拔。她打开了那扇通到外面的门,向夜色里侧起了耳朵细听。远处一阵狗吠传到她跟前了。(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俘虏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从“德国步兵小支队”“父亲出门总带着猎狗”等表述看,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B. 小说开头描写森林里只听到“雪花落树上的声
18、音”,营造了一种冷清寂静的意境,为下文听到“树林里有人”做了铺垫。C. 小说写贝尔丁的神气用“狡猾”一词,是贬词褒用;写普鲁士人猜出贝尔丁的用意用“诡计”一词,用法与“狡猾”不同。D. 小说没有写普鲁士人作为侵略者对贝尔丁母女的凶狠残忍,看似不合情理,实则是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写照。7. 关于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望枪的细节,承接上文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贝尔丁有枪防身的自信,与母亲的害怕形成了对比。B. 处“贝尔丁把手枪藏到口袋”,处“普鲁士人把枪搁在角落”,分别表现了他们不同处境下的警觉与放松。C. 处“用枪托撞盖板”,表现了普鲁士人想要冲出地窖的欲望,暗示了
19、他们被俘虏的结局,侧面烘托了贝尔丁的形象。D. “枪”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鲨鱼、大海等物象一样,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8. 本文通过情节的“加速”和“延宕”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 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具有英雄人物平凡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贝尔丁身上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2小题,11分)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论语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安徽专版)习题讲评课件:第五单元检测卷(共56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