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2019 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第三 单元 寡人
- 资源描述:
-
1、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3.了解孟子一书及孟子的“仁政”思想,探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做出恰当评论。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重点1.归纳文本中的重点实词的意义,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的能力。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重点难点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粟()好()战曳()兵数罟()洿()池养生
2、丧()死鸡豚()狗彘()庠()序孝悌()衣帛()饿莩()ShoycgWsntnzhXingtybpio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二、阅读思考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深感忧虑?2.针对梁惠王的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3.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
3、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加重劳役,破坏生产。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争夺人口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一见面,梁惠王就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可见
4、,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知识卡片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是否稳固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附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
5、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的必读书。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课文探究1.梁惠王将自己与“邻国之政”加以比较,为什么会产生疑问?答案:“移民”“移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难的程度,梁惠王也自认为用心尽力了
6、,而“民不加多”,这便成了他的疑问,也构成了他与孟子的对话中心。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2.“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何在?有何作用?答案:寓意: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作用: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观点的话,为进一步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奠定基础。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使民归顺的“王道”办法?怎么论述的?答案:从养民、教民两个方面论述的。先从种桑、养殖、孝悌等方面具体阐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的种种措
7、施,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出黎民衣食无忧、尊老友爱的美好前景,顺理成章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呼应前面的“王道之始”。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4.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何理解最后一句的结论?答案:(1)比喻论证。将“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把“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谬,道理不言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构成对比,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也是针对梁惠王的“于国”“尽心”举出事实,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上尽心。(2)照应开头,回答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总结上文,说明只有施仁政,
8、行王道,百姓才会归顺。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知识梳理1.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2.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数词,几,几个)数罟不入洿池(c,形容词,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副词,多次,屡次
9、)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sh,名词,命运,气数)汉王数羽十罪(sh,动词,责备,列举罪状)兵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可汗大点兵(名词,士兵,军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名词,战争)公不论兵,必大困(名词,兵法)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3.一词多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拨动)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发诸郡兵救之(动词,派遣,派出)发材木不可胜用也(shng,副词,尽)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shng,动词,经得住,能承受)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胜过)仁之胜不
10、仁也,犹水胜火(动词,制服,战胜)胜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未之有也(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情况)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请以战喻(介词,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4.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
11、归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形容词的活用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活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了的人)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高中语文-RJ-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5.文言句式:判断句是亦走也(也,表判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短语“于邻国”作“多”的状语,即“于邻国多”)申之以孝悌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5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