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2019 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新教材 人教版 必修 上册 课件 第一 单元
- 资源描述:
-
1、1.了解新月诗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创作。2.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4.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红烛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
2、,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作者简介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题目解说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
3、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知识卡片新月派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
4、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资料链接诗集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他仍对文学念念不忘。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更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由此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主要由诗人
5、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课文探究赏析下面的诗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对自我的要求: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红。这体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和火热的爱国情感。“吐”,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6、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2.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3.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
7、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4.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残风”隐指反动势力。以拟人修辞手法写红烛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而痛哭流涕。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红 日5.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道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61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