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题 复习 表达 技巧 课件 64
- 资源描述:
-
1、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核心知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学案五-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描写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2、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结构形式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学案五-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例导学1.修辞方法知识讲解设问方式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方法,二是说明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方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
3、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学案五-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 近王 铚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注: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因忤秦桧意,遭到贬斥。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问: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加以分析。(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方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
4、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学案五-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学案五-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减字木兰花竞 渡黄 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问:这首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飞出深深杨柳渚”
5、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饶有情趣)学案五-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做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学案五-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问:请从运用修辞和抒
6、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学案五-1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学案五-1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
7、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加以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赵诗:借代。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学案五-1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注: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问:“
8、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5)双关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晴”和“情”谐音双关,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学案五-1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表达方式知识讲解设问方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
9、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简要分析。学案五-1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案五-1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
10、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年少行四首(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注: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问: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学案五-1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间接抒情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1)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
11、“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起点出。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3)其他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学案五-1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渔 家
12、 傲朱 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问: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a.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答案答案关闭答案:上片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词人的感伤情绪。学案五-1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13、,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b.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观点融于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学案五-1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
14、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案五-2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 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注: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问: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
15、用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关闭答案: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学案五-2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学案五-22
1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画 堂 春秦 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两句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也可答“动作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学案五-2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
17、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学案五-2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西 江 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三塔寺:在今江苏溧阳市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18、问: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动静结合的?试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步骤二: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学案五-2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阑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
19、,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学案五-2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月 圆杜 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
20、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学案五-2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学案五-2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 郎 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
21、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问: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步骤二: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学案五-2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
22、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学案五-3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王中丞闻琴谢 脁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注:容与:徘徊犹疑。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步骤二、三: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
23、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案五-3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表现手法知识讲解设问方式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特别说明在前面“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试分析本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4、5)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学案五-3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1)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学案五-3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 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
25、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学案五-3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7 怎么都快乐作业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