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0 第2课时 师说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秋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0第2课时师说 2021 秋高一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同步 课件 10 课时
- 资源描述:
-
1、第 六 单 元第2课时 师说2021语文内 容 索 引课前篇 一起预习课堂篇 一起思考课外篇 一起阅读素养篇 一起提高课前篇 一起预习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主要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作品背景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均能为官。他
2、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相关知识说“说”是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如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标题“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韩
3、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古代散文的新天地。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2.掌握词语(1)传道授业:传授道、教授学业。(2)术有专攻:学术技艺各有专门学习或研究。3.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意义: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4.
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或师焉 师:名词用作动词,向老师学习(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耻辱(5)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作动词,尊师学习(9)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0)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5、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随从;而,连词,可不译。今义:连词,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古人从师之道。今义:古旧的道路。7.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5)师不必贤于
6、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6)不拘于时(被动句)(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8.文化常识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文白对译师说韩愈课堂篇 一起思考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师说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任务设计1.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
7、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2.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应做怎样的理解?点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一直想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
8、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点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4.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择师教子的人,最后是“士大
9、夫之族”,那么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谁?为什么?点拨(1)批判的主要对象:士大夫之族。(2)理由: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是用疑问语气,批判择师教子的人是用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则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现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韩愈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研读任务二对比鲜明,妍媸毕露任务设计5.第2段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点拨 三个方面: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做对比,
10、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做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6.第1段和第2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别?点拨 第1段和第2段的论证角度不同。第1段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2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1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
11、的风气,提出观点;第2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研读任务三举例证明,论证有力任务设计7.联系全文,分析第3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点拨 作者以孔子为例,从本段看,有两个作用: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也有两个作用: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多维探究有人说韩愈的师说一文中存在一种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你觉得是这样吗?点拨 观点1:不是这样。本文写于“师
12、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为了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韩愈特地拿士大夫与百工之人做对比,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乃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观点2:是这样。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这是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
13、人的阶级偏见。课外篇 一起阅读材料一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材料二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材料三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