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4

类型2021秋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0 第2课时 师说 .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33746
  • 上传时间:2025-11-06
  • 格式:PPTX
  • 页数:64
  • 大小:2.0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秋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0第2课时师说 2021 秋高一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必修 上册 同步 课件 10 课时
    资源描述:

    1、第 六 单 元第2课时 师说2021语文内 容 索 引课前篇 一起预习课堂篇 一起思考课外篇 一起阅读素养篇 一起提高课前篇 一起预习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主要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作品背景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均能为官。他

    2、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相关知识说“说”是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如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标题“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韩

    3、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古代散文的新天地。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2.掌握词语(1)传道授业:传授道、教授学业。(2)术有专攻:学术技艺各有专门学习或研究。3.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意义: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4.

    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或师焉 师:名词用作动词,向老师学习(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耻辱(5)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作动词,尊师学习(9)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0)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5、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随从;而,连词,可不译。今义:连词,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古人从师之道。今义:古旧的道路。7.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5)师不必贤于

    6、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6)不拘于时(被动句)(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8.文化常识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文白对译师说韩愈课堂篇 一起思考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师说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任务设计1.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

    7、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2.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应做怎样的理解?点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一直想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

    8、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点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4.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择师教子的人,最后是“士大

    9、夫之族”,那么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谁?为什么?点拨(1)批判的主要对象:士大夫之族。(2)理由: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是用疑问语气,批判择师教子的人是用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则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现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韩愈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研读任务二对比鲜明,妍媸毕露任务设计5.第2段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点拨 三个方面: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做对比,

    10、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做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6.第1段和第2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别?点拨 第1段和第2段的论证角度不同。第1段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2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1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

    11、的风气,提出观点;第2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研读任务三举例证明,论证有力任务设计7.联系全文,分析第3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点拨 作者以孔子为例,从本段看,有两个作用: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也有两个作用: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多维探究有人说韩愈的师说一文中存在一种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你觉得是这样吗?点拨 观点1:不是这样。本文写于“师

    12、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为了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韩愈特地拿士大夫与百工之人做对比,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乃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观点2:是这样。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这是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

    13、人的阶级偏见。课外篇 一起阅读材料一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材料二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材料三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14、,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选自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材料四子夜时分,华坪女高的宿舍楼楼道内灯火通明,学生在楼道里支起小桌,席地而坐,老师在楼道内来回巡视,为学生答疑解惑。“把最后一节自习安排在宿舍楼道里,这样学生们自习结束后就能以最快速度上床休息。”张桂梅如此解释自己的安排。十几年来,她不仅陪学生每天自习到深夜,还一直坚持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在华坪女高,老师、学生早已对这样的高强度学习习以为常:每

    15、天5点30分起床晨读,到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睡觉,除了中午有40分钟午休时间外,其他时间都要用来上课、自习,连吃饭时间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定在15分钟以内。曾有从上海来的志愿者给张桂梅提意见,说学生们实在太苦了,睡眠不足。但张桂梅回答,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我们不拿出这样拼的架势,孩子们怎么和外面条件好、基础好的孩子比?”张桂梅说,正是靠着这股拼劲儿,华坪女高才实现学生低进高出的奇迹。建校12年来,学校已有1 80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今年7月,华坪女高有159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150人达本科线,本科上线率94.3%,不少学生被国内重点高校录取。(摘自半月谈)阅

    16、读训练1.材料二和荀子劝学在“劝学”的方法上,有何相同点?点拨 材料二和荀子劝学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材料二,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2.用现代汉语翻译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拨 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3.阅读前三则材料,回答:同为劝学,这几则材料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点拨 材料一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17、材料二强调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材料三从“为何学”这一角度立意,劝勉人们要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4.读了第四则材料,你想对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点拨 常言道:“学习只会苦一阵子,不学习则要苦一辈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终将被社会淘汰。你在将来踏入社会,回首读书时代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同学们,感谢你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高音喇叭里的一曲红梅赞,是对女高师生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讴歌。女高,俨然已成为一朵盛开在华坪大地的教育之花!材料二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

    18、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沉下脸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人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的朝阳一般阳气充沛;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则如同点亮蜡烛一样明亮。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点头道:“说得有理!”素养篇 一起提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知识阐释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

    19、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点之一。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道路”,“根源,方法,道理,学说”等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草木的根”,“根源,根本,原来的”等就是它的引申义。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动物的尖爪和利牙”,比喻义

    20、是“勇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例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

    21、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概:概括。既:已经。参考译文左丘明的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的确是世人特别喜爱而不忍释手的一部书。但是它的主张很多是荒诞虚浮的,不能全用圣人之道来概括国语。我担心世上的读书人沉迷于它的文辞,而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不能通过中庸之道进入尧、舜之道。根据这个道理,(我)写了非国语。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渭、洛三河流域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即将灭亡!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失去秩序,如果失去

    22、了原有的秩序,那就是有人扰乱了它。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迫近地面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如今三河流域都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填塞在阴气的位置上。阳气失去原来的位置却处在阴气的位置上,河水的源头就必定受阻塞。河水的源头被阻塞,国家必定会灭亡。民众缺乏财物用度,不亡国还等什么呢?如果国家灭亡,时间不会超过十年。十年,是数的一纪。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是不会超过一纪的。”就在这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于是被杀,周朝也东迁到洛邑去了。(柳宗元)批驳说:山岭和河流,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事物。阴气与阳气,则是在天地间不停飘荡的元气。阴阳二气自然运动、自然静止,山岭自

    23、然耸立,河水自然流淌,这些现象的存在怎么会与人商量呢?河水会自然激荡和干枯,山岭会自然崩塌和缺裂,这些自然界的变化怎么会替人安排呢?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而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锅来烧煮东西,一定要让水沸腾使蒸气弥漫,才能把各种食物煮烂;从畦间井里打水浇灌菜地,一定会水流飞溅冲击而毁坏土石。这些不过是老妇人、老园丁的事情,尚且能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变化,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阴阳二气无穷无尽,它们弥漫无际,在天地间广阔深远,有时聚合有时分离,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如同车轮和纺织机一样(不停地旋转运动),这种变化规律又有谁能预料到呢?(伯阳父)还说:“河水的

    24、源头被阻塞,国家必定会灭亡。民众缺乏财物用度,不亡国还等什么呢?”这又是我无法理解的。而且他所说的(河源阻塞而国亡)究竟是天意造成的,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意如此,那么我已经在前面讲述过天人相分的道理了;如果说是人为的原因,那么因为缺乏财物用度而导致国家灭亡,难道没有其他的原因吗?却说造成国家灭亡是山川的过错!又说:“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是不会超过一纪的。”这就更加荒谬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技法攻略理解实词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每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含义,记忆一个实词的不同含义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做出准确的推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1.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

    25、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2.巧借字形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如“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3.迁移联想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进行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做出正确的解释。“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

    26、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谴责”的意思。4.语法求解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应理解为“依靠、凭借”,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5.妙用修辞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6.引申推断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秋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10 第2课时 师说 .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74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