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0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秋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2021 秋高二 语文 新教材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课件 10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10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语 文2021内 容 索 引晨读篇 闻鸡起舞课前篇 一起预习课内篇 一起思考课外篇 一起阅读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品赏作者对山水田园的体悟,品味文本语言上的特点。3.结合王羲之、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深沉的感叹,探索生活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晨读篇 闻鸡起舞文化典故典故入木三分出处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2、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文,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张怀瓘书断王羲之)解读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质祝版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板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深厚或分析问题透彻。王羲之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王羲之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
3、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可见,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诵读鉴赏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鉴赏平淡中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对真善美的追求后四句抒写的是诗人经过生
4、活的磨砺后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索。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供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另一条是归隐田园。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课前篇 一起预习作者简介兰亭集序书家至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
5、为“书圣”,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手,世人合称之为“二王”。作品背景东晋时期,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士人们不关心现实,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修禊日”(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以祈福消灾。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祈福消灾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举行“修禊”活动。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规模宏大,与会者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
6、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相关常识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心怀。今义:动词,抱在怀里;名词,胸前。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名词,文化或文人;形容词,文雅。6.特殊句式(1)
7、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7.文化常识(1)暮春:农历三月,春季的末一个月,也称“季春”。古人按农历,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表示三个月的顺序。如“孟春”,指农历一月。(2)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文白对译作者简介归去来兮辞并序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
8、,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背景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相关常识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辞以四言或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
9、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古今异义古义:感叹。今义:不吝惜。古义:亲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义:幽深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5.特殊句式(1)皆口腹自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皆”表判断;“自役”,动词的宾语前置,役使自己)(2)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6.文
10、化常识(1)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民间称为中秋。(2)自号: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旧时给自己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有的以兴趣爱好为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蒲松龄常去柳泉边采风,写出了惊世之作聊斋志异,因与柳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号“柳泉居士”;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3)“家叔”等“家”字一族: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称父亲为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
11、姐,称叔叔为家叔等。文白对译课内篇 一起思考文脉图解文章主旨兰亭集序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写了兰亭修禊的盛事,叙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由此生发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最后交代了编集的原因。作者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展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归田后的乐趣。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安适与喜悦的心情,表明他对时政,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
12、出其乐天安命的归隐情怀。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条分缕析细思量理解文本内容兰亭集序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1.从内容上看,兰亭集序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提示 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兰亭集序第3段转入
13、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提示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慨,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作者将抒情与说理有机结合,很好地做到了情理交融。3.归去来兮辞并序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提示 原因有四:“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4.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的正文部分共四个段落,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各段的内容。提示 第1段:交代了厌恶官场的原因
14、。第2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第3段: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和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第4段:表现了作者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隐士情怀。5.归去来兮辞并序主要写作者的“归”情,文章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提示 归家途中小舟轻飏,和风吹衣;归家心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家人欢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归后生活饮酒、游园、观景。研读任务二精读深思细揣摩把握思想感情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名利、
15、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他们都对有限的生命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6.统观兰亭集序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提示 俯仰一世(生命短暂)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7.兰亭集序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提示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活着要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这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8.兰亭集序中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374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诗选读)课件:第1单元 2 杜甫诗三首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