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公开课】25《六国论 》公开课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统编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好公开课
- 资源描述:
-
1、六 国 论苏洵教 学 目 标1、了解作者与背景。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特殊语法现象。3、分析课文内容与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写法。4、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课 堂 导 入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
2、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课 堂 导 入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作 家 作 品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作 家 作 品作 家 作 品 其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雄壮,带有战国
3、纵横家色彩。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言当世之要”;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唐宋八大家。作 家 作 品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四川眉州眉山人。嘉祐集。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栾城集。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
4、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轼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据说,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作 家 作 品父子成名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汴
5、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个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作 家 作 品苏轼行令“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
6、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作 家 作 品苏轼行令写 作 背 景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
7、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写 作 背 景写 作 背 景六国割地史实六国战败史实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前293 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前289 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前278 秦拔郢,烧夷陵。前276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前248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前 247 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前244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补充材料: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文 题 解 读解题:论:古代散文的一
8、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即:六国破灭之论。属于史论。1、重点字音基 础 积 累率()赂秦耶互丧()思厥()暴()霜露与()嬴小则获邑()殆()尽洎()牧日削()月割当()与秦相较sngjupyydijshuixutng2、通假字基 础 积 累(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
9、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是错误没有不能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或或曰:六国互丧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有人有时,偶或有的有的或许,也许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得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吾得兄事之得到,获得。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能够,可以。读di,必须,应当。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相当与秦相较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会不相从许互相。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读xin,宰相。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亡诸侯之所亡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丧失,丢失灭亡逃亡通“无”,没有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为以荆卿为计邯郸为
10、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作为成为被,介词治理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名动3、一词多义基 础 积 累胜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形容词战胜,形动3、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孤危基 础 积 累那实际情况/实际上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3、古今异义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至于颠覆 后秦击赵者再基 础 积 累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
11、有情节的事情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两次/表示又一次4、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以地事秦。4、义不赂秦基 础 积 累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4、词类活用5、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基 础 积 累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名词作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招致。5、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
12、6)赵尝五战于秦。基 础 积 累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判断句6、成语积累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芥:小草。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基 础 积 累6、成语积累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基 础 积 累整 体 感 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13、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战术(打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武器亏损交互大都因为灭亡原因动词,保全梳理文意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34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5年高考3年模拟》2014语文(江苏专用)课件:专题7压缩语段.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