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一语文学案:2.6《罗曼.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年高 一语 文学 2.6 罗曼
- 资源描述:
-
1、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学案自学指导托尔斯泰的信主要回答了罗曼罗兰向他提出的问题:一,为什么手工劳动是真正的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否应该自愿放弃智力活动,不再从事与手工劳动不能并行的科学与艺术。托尔斯泰首先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他认为手工劳动并不是独立的道德原则,而是道德原则指导下的“最普通和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首先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尖锐批判,因为使自己脱离手工劳动,并且“无偿享用那些贫穷、无知而不幸的阶级的劳动”,是那个腐化社会的主要弊端。要做一个真诚地抱有基督教、哲学或者人道的有信念的人,必须“首先从事照料自己个人的手工劳动”。由此,托尔斯泰提出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尽可能少地迫
2、使别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多地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的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托尔斯泰认为这个原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惟有如此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从托尔斯泰对手工劳动的重视可以得知,他是以普通百姓特别是宗法农民的观念来观察社会的,这种思考社会问题的视角是值得重视的,也是领会本文内容的要诀。应该说,这种原则是托尔斯泰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他虽然是一个庄园主,手下有着成千上百的农奴,但他对不劳而获一向反感,因此对农奴非常宽容和仁慈,他曾经施行过很多措施,改善农奴生活条件。虽然他的行为和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能够从人类的福祉和人道的原则出发,得出这样的认识,已经是难能可贵的
3、了。从这个准则出发,罗曼罗兰的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因此,接下来,托尔斯泰将目光投向了艺术与科学的问题。他认为,手工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幸福所在,而艺术和科学则是使命感的表现,“只有在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为奉守自己的使命而牺牲了自己的平静和福利的情况下,才能说明并且证实他赋有这种使命”。因此,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应该“是人所作的牺牲的产物,而决计不是这样那样物质利益的产物”。从事科学和艺术的人,必须始终履行“自食其力”的职责,并且应该努力思考和有效工作以证明自己具有这样的使命,而决不能以爱好科学和艺术为借口,为自己安排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剥夺了科学和艺术的特殊地位,而把它等同于普通的
4、手工劳动。面对否定和证明科学艺术必要性的两种错误论调,托尔斯泰强调说:真正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都是荒谬的,他们像其他手工劳动者那样,只是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劳动产品,他们不需要证明自己;而真正的科学艺术活动也是人类必需的活动,它们“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将永远存在下去”。接下来,托尔斯泰论述了科学和艺术对于人类的真正意义。他首先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了那些以科学家和艺术家为首的所谓有教养人士组成的特权种姓。他指出这一种姓的存在违背了科学和艺术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则(科学和艺术是一种劳动,人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证明自己承担着这一使命),科学和艺术退化为这些人不
5、劳而获的借口。实际上,这样的科学和艺术是伪科学和伪艺术。再加上,他们把持科学和艺术的殿堂,使普通百姓失去了获得普及的机会。由此,作者提出,科学和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是人类的洪福,真正的科学和艺术都应当能够使人们团结起来而不是使人们分离。而是否符合人类的福利,也是判断这门科学或艺术是否重要的标准。作者身为贵族和庄园主,同时又是知识阶层的一员,他能够正视自己不劳而获的特殊权利,展开深刻的批判,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能够跳出来,发现这一切的呢?作者通过5个段落进行了说明,他认为我们这些文明的信奉者,摆脱了教会的迷信,却陷入了科学和艺术的迷信,它像一顶风帽,戴上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利益,但却会遮蔽我们的双
6、眼。要对事物获得清醒的认识,“他必须抛弃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种迷信”,“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仅有这些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必须对真和善抱有极大的真诚和极大的爱,“才能对那些带给我们利益的原则发生怀疑”。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思考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和所站的立场。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了有关幸福的观点。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物都只追求自身的福利和幸福,对每一个个体来说,相互之间会造成一种挤压,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呢?自私的想法是:“只有当一切别的生物都爱我更甚于爱它们自己的时候,我才能获得福利,成为幸福的人”。但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幸福“断无可能”。作者反向思考:假如普天下所有的生物都“爱别
7、人甚于爱自己”,那么每个人才会是幸福的。由此,作者提出一个一切生物的幸福的规律爱别人甚于爱自己。作者认为,维系生活的应该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同情,也就是爱的感情,这一原则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一个人只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并遵循这样的原则生活,生活立刻就会显现出不同的意义。本篇文章采用书信的形式解答友人的提问,结构上除了遵从解释和说理的逻辑之外,还遵从着书信特有的情感逻辑,将道理融会在一颗正直而崇高的心灵的倾诉之中。1.怎样理解托尔斯泰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这封信写作的时间处在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已经完成转变后的阶段。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向了对宗教式的精神生活的向往。他倡导亲自参加手工劳动,制作自己的生活用品,
8、并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帮助他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思想倾向是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方面,与这种倾向相关的思想观点是“勿以暴力抗恶”。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深刻矛盾性:一方面,托尔斯泰思想中包含着农民阶级的妥协性,这表现在他不希望通过暴力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其思想又体现出农民阶级对农奴制度的革命性,这表现在他作品中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性。如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复活中曾经写道:“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改变这种状况的手段,应当是宗教教义指导下的道德自省。与“道德的自我完善”相应,托尔斯泰推崇素食主义。他认为这样可以简化个人生活,防止腐败。2
9、.幸福从何而来?基督教式的爱倡导的是“爱人如己”,就是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托尔斯泰所身体力行的则是“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甚至认为“如果一切生物都能不爱自己而爱别人,普天之下就都是幸福的了”。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思想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算得上是较为进步的思想了。但他倡导的道德原则对特权阶层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只是一种“人生哲学”。另外,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因此他所阐述的人性的问题,就是建立在宗教世界观基础上的普遍人性。因此,托尔斯泰的幸福观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镜花水月。参考资料一、作者简介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10、。生在图拉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1845年入喀山大学东语系学习,后来转到法律系。1847年辍学,回到自己的庄园雅斯纳亚波良那,一面自修,一面兴办农民子弟学校。1851年春随哥哥尼古拉赴高加索,参加沙皇政府镇压山民的战争。1854年奉调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高加索,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署名H(托尔斯泰的名字和父名的字头)。18521856年间,他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和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伐木、袭击以及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4年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等)。革命民主主
11、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托尔斯泰早期创作时,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心灵的辩证法”和“直接的纯洁的道德感情”。1855年末,托尔斯泰从克里木战争中归来。这时,废除农奴制的问题异常尖锐地提到俄国政治日程上来。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庄园拟定了解放农奴的方案,但遭到农民拒绝。1856年着手写作早在1852年就已构思的长篇小说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企图探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问题。但小说没有完成,其中的片断以一个地主的早晨为题发表。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考察西欧的社会生活,写了短篇小说琉森。旅行归来后,他一度迷恋“纯艺术”,写了中篇小说阿尔贝特(18571858)和家庭的幸福(1859)。但他很快
12、从这种倾向中解脱出来,从1859年起又开始从事农民子弟教育活动,企图从根本上改革俄国的教育制度,并且创办了专门的教育杂志雅斯纳亚波良那(18621863)。1863年完成了10年前动手写作的中篇小说哥萨克。18631869年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这部规模宏伟的史诗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题材,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托尔斯泰企图在爱国主义斗争中寻求贵族人物与人民的一致。完成战争与和平以后,托尔斯泰准备写一部反映沙皇彼得一世的活动的小说。但1871年忙于编写识字课本,因此中断了这项工作。1873年转向现实生活题材,着手写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于1877年写完。70年代,托尔
13、斯泰世界观中民主主义因素和创作中社会批判力量空前加强,他正处在世界观转变的前夕。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的破坏”,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他断绝了与其出身的贵族阶级的传统观点的联系,成了千百万宗法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18801884年间,他在一系列论文(忏悔录、我的信仰是什么?等)中阐述了自己的新观点。与此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达到了高峰,但反动的道德说教也更加强烈。80年代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剧本黑暗的势
14、力(1886)和文明的果实(18861890)等。18911892年间,俄国发生严重饥荒,托尔斯泰积极组织赈灾工作,同时写文章猛烈抨击沙皇政府和贵族阶级。90年代仍然是他思想探索最紧张的时期。他已经感到“生活不能以这样的形式继续下去”,“结局已经来临”,但是他却极力鼓吹“勿以暴力抗恶”,否定革命改造现实的途径。18891899年间写作长篇小说复活。这是他世界观转变以后20年间文学和社会活动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他这个时期思想和道德的探索。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10年里继续对贵族及其政治代表沙皇政府采取批判态度,但也更尖锐地暴露出自己的思想矛盾。这个时期写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18901904)和许多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毕节地区)同步作业课件:6 敬业与乐业(共25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