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必修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资源描述:
-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一、学习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并且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2、。3、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4、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5、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讲析,了解新闻的创作背景。2、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学习本则新闻的写作手法。3、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4、通过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本则新闻的社会意义。(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二)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3、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法西斯的罪行,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法西斯在年前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呢?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
4、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就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新闻。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奥斯维辛,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二)
5、整体感知1、新闻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六部分组成。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出本则新闻的结构组成部分,并概括其内容。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电头:波兰布热金卡电。导语:(1-3)奥斯维辛的现状。背景:(4-6)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主体:(7-15)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结语:(16)奥斯维辛的现状。2、解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却写下了这篇新闻?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导语和背景的部分,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1)没有什么新闻(第5段:“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奥斯维辛
6、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而关于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2)为什么又要写(第6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苦难,忘记历史。3、主体部分是7至15自然段,也就是说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参观者
7、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那么参观者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哪些地方呢?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长廊绞刑地下室。4、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的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参观者的所见所感。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试验室 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死囚:表情木然 ;姑娘:温和微笑 地下室 见绞刑架 感窒息 明确: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匠心所在。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
8、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三)细读品析阅读新闻,打动人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本篇新闻中有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明确:“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02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