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语文教案:1.1.1《物种起源》绪论(苏教版必修5).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种起源 2012 届高二 语文教案 1.1 物种 起源 绪论 苏教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物种起源绪论 教案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总在对生物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做着不懈的探索。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
2、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导言,即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书的性质;书的主要观点。 (二)两方面:书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写作经过;出版说明,书的基本观点。 2解决需要注意的词语: 趋向:V,朝着某个方向发展;N,事物发展的方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广泛散布。 3网页提示
3、本文背景知识: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胶片选择: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
4、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问: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代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阅读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5、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
6、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 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也可联系上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一、 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课后二、三、四题。 二、 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同步作业课件:21《孟子》二章(古文今译)(共34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