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教案 4.1.1 季氏将伐颛臾 5(苏教版必修四).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高二语文教案 4.1.1 季氏将伐颛臾 5苏教版必修四 2012 语文教案 4.1 苏教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4.1.1 季氏将伐颛臾共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四)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熟读成诵。 自主积累: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 (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 (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 二、孔子,名_,字_,_时代人。他是我国伟大的_家、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其特
2、点是: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字斟句酌: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斜体字的用法。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你知道宾语前置句有那几种情况吗?能不能各举一例? 4一词多义 1).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_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_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_ 2).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_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_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_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_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_
3、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_ 3).止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_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_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_ 4).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_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_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_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_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_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_ 5).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_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_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_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_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_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
4、_ 文本探究 1.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2.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
5、识(板书:忧患意识) 拓展延伸 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第3课 雨的四季(共13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