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基础梳理训练题13.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高考 语文 第一轮 专题 基础 梳理 训练 13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 科学之光文本3 南州六月荔枝丹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棕褐色()红缯() 紫绡() 醴酪() 粗糙() 夤夜()浸渍() 渣滓()(2)给多音字注音 2辨形组词(1) (2)(3) (4)3词语释义(1)谏阻: (2)贮藏: (3)钻牛角尖: (4)因地制宜: 4近义词辨析(1)龟裂皲裂龟裂:物体呈现许多裂纹,或裂开许多缝隙,用于田地、器物等,适用对象较为广泛。皲裂:皮肤因受冻干燥而出现裂口,只用于皮肤。例句:这次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数月无雨,庄稼绝收,甚至水库露底_,为五十年不遇。 这几天风大严寒,露天作业要注意保暖护肤,防止皮肤_。
2、(2)明证证明明证:名词,明显有力的证据。证明:动词,用可靠的凭据来断定;名词,指可以作证明的文字材料。例句:明朝永乐元年(1403)完成的顺风相送一书中,首次提到钓鱼岛;1534年,明朝第11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完整地记录了明朝册封琉球的航海历程,再次留下了中国人首先发现钓鱼岛的_。明清以来的历史记载充分_,中国明清两朝政府一直视钓鱼岛为中国领土,并将其列入中国的海上防区之内。一、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筛选各段的关键词语,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一段的说明对象或主要内容,并将其串联起来,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形态形态()红色()()()()()种子花期花()荔枝谱()()2思考本文采用
3、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二、深层探究3第一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起到怎样的作用?4“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5.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1)飞焰欲横天:_(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_(3)红云几万重:_(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_(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4、_6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为什么?三、技法迁移多法并用,彰显科学小品文特色文本回顾本文除了一般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古诗文、故事等,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尽展科学小品的独特魅力。 技法点拨科学小品文是文艺性说明文。一方面,它要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像下定义、列数据、举例子等,使语言缜密,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要多运用比喻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还要恰当引用古诗文、史料、文献、谚语、寓言、神话、传说、故
5、事等,来充实文章的内容,扩展读者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技法运用请以“樱桃”为例,写一篇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小品文。(200字左右)_答案解析基础梳理1(1)hznxiol locoyn zz(2)jnukqiojijzizi2(1)粟米栗子(2)火焰陷阱(3)绚丽询问 (4)萌蘖罪孽3(1)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2)储藏;蕴藏(3)比喻固执地研究无法解决或没有价值的问题(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4(1)龟裂皲裂(2)明证证明文本互动形态形态(壳)红色(形)(大小)(膜)(肉)(贮藏)种子花期花(栽培)荔枝
6、谱(习性)(特产)2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然后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逐一解答。3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4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用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了起来。5(1)荔枝
7、成熟时的颜色(2)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3)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4)荔枝不耐贮藏 (5)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6)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7)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6不行。“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技法运用略专题一 科学之光文本3 南州六月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7-2018学年高中新课标·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5-2 伶官传序(共25张PPT)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