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4

类型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1134
  • 上传时间:2025-11-08
  • 格式:PPT
  • 页数:54
  • 大小:1.8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老子 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2021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课件 第二 单元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研读先秦诸子散文,理解传统文化之根6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读全文,体味道家思想的独特之处,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3.对比鉴赏,分析老子和庄子在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老子四章律,同

    2、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四章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发动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二、探究背景你搜集的内容:_三、课文梳理老子四章品读鉴赏1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比喻来说明“有”与

    3、“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2得出结论:“无”让“有”发挥了作用。3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4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5这两组句子,每组的后句在语意上重于前句。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6知足者常乐;将志向付诸实施,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7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8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9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有许多

    4、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10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此做: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并得以悔过自新。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2.其脆易泮(“”同“”,)3.起于累土(“”同“”,)行形泮判分离累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伐(1)自伐者无功()(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3)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动词,夸耀动词,砍伐动词,讨伐,攻打2.于(1)生于毫

    5、末()(2)治之于未乱()(3)不拘于时(师说)()(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对于_ 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凿户牗以为室古义:今义:认为 行走不稳两个词。以,连词,来;为,动词,建造四、词类活用1.自是者不彰()2.常于几成而败之()3.慎终如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自知者明。()译文:2.自胜者强。()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

    6、宾语前置句了解自己的人可谓聪明。宾语前置句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介词结构后置句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介词结构后置句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的。一、结构脉络二、内容主旨第十一章: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空虚不盈的作用。第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

    7、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第三十三章: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要自强自立、知足常乐,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第六十四章: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消除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防患于未然。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通读课文,了解作品

    8、的主要观点。1.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阅读四章,指出每章论述的侧重点,并简要概括这四章的内容。答案: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第三十三章:重在“修身”,说明“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感到满足,就可以称得上富有,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可以永存不朽。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提醒治国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把握先兆,认真对待细微和小节处,以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2.四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9、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每一章都寥寥数语,没有长句,但字字珠玑。既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又如歌如诗,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经历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1.四章的第四章与荀子的劝学都谈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10、都主张积累的重要性。你认为二者的观点是否完全相同?答案:观点一:完全相同。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荀子的劝学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观点二:不完全相同。老子和荀子在思想观点上有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观点。但他们又有不同,老子主张“无为”“无执”,提醒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若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荀子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

    11、调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做事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但现实中,有的人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总想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请你写一个片段,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略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

    12、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五石之瓠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五石之瓠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纷纷登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等其他名家学派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

    13、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主张清静无为,逍遥自由。二、探究背景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老庄学派老庄学派是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的道家学派。史记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一般不以“老庄”并提。以庄学配老,实盛于魏晋玄谈。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经,试图从“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中,为儒家伦理纲常寻找新的根据。老庄皆言道、德,在自然天道观等方面,固有其共同之三、拓展知识点;然老子谈“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主张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众、固位、保身;庄子则以齐是非、齐物我为中心思想,要求“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14、,与老子有区别。你搜集的内容:_四、课文梳理五石之瓠品读鉴赏1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2庄子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3“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澼”,这是“小用”。4“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5宋人以百金卖掉药方,外地人得到药方助吴军打败越军,得以“裂地而封”,化小用为大用。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6结尾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说明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

    15、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也就是庄子“至人无己”的理念。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2.世世以洴澼为事(“”同“”,)3.以说吴王(“”同“”,)龟皲皮肤冻裂纩丝绵絮说悦取悦二、一词多义1.举(1)吾力足以举百钧(齐桓晋文之事)()(2)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6)其坚不能自举也()动词,举起,擎起副词,尽动词,发动动词,选拔、任用动词,攻克,占领动词,托起2.以(1)

    16、以盛水浆()(2)世世以洴澼为事()(3)以说吴王()(4)或以封()介词,用介词,把连词,来介词,凭借三、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其坚不能自举也()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吴王使之将()名词作动词,种植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程度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事物的“大”的功用名词作动词,统率部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非不呺然大也。()译文:2.则所用之异也。()译文:3.请买其方百金。()译文:4.剖之以为瓢。()译文:判断句不是这个葫芦不内中空虚而宽大呀。判断句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省略句剖开它把(它)做成瓢。一、结构脉

    17、络二、内容主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通读课文,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1.五石之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五石之瓠告诉我们要探索规律、认真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真正的价值。启示:这个故事说明,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2.五石之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案:(1)利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全篇由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构成,人物的语言恰当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庄子放旷豁达,无

    18、欲无求,随顺自然,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惠子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更关注现实层面上的有用和无用。(2)运用对比手法。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3)借助寓言故事,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1.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答案: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2.怎样理解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答案: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113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