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2021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课件 第二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 研读先秦诸子散文,理解传统文化之根6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读全文,体味道家思想的独特之处,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3.对比鉴赏,分析老子和庄子在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老子四章律,同
2、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之理。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四章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发动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态度。二、探究背景你搜集的内容:_三、课文梳理老子四章品读鉴赏1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比喻来说明“有”与
3、“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2得出结论:“无”让“有”发挥了作用。3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4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5这两组句子,每组的后句在语意上重于前句。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6知足者常乐;将志向付诸实施,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7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8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9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有许多
4、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10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此做: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并得以悔过自新。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2.其脆易泮(“”同“”,)3.起于累土(“”同“”,)行形泮判分离累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伐(1)自伐者无功()(2)伐竹取道(小石潭记)()(3)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动词,夸耀动词,砍伐动词,讨伐,攻打2.于(1)生于毫
5、末()(2)治之于未乱()(3)不拘于时(师说)()(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对于_ 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凿户牗以为室古义:今义:认为 行走不稳两个词。以,连词,来;为,动词,建造四、词类活用1.自是者不彰()2.常于几成而败之()3.慎终如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自知者明。()译文:2.自胜者强。()译文: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
6、宾语前置句了解自己的人可谓聪明。宾语前置句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介词结构后置句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介词结构后置句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的。一、结构脉络二、内容主旨第十一章: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空虚不盈的作用。第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
7、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第三十三章: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要自强自立、知足常乐,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第六十四章: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消除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防患于未然。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通读课文,了解作品
8、的主要观点。1.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阅读四章,指出每章论述的侧重点,并简要概括这四章的内容。答案:第十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第二十四章:重在“修身”,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第三十三章:重在“修身”,说明“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感到满足,就可以称得上富有,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可以永存不朽。第六十四章:重在“治国”,提醒治国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把握先兆,认真对待细微和小节处,以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2.四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9、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每一章都寥寥数语,没有长句,但字字珠玑。既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又如歌如诗,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经历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1.四章的第四章与荀子的劝学都谈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113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