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2014 2015 学年 语文 语文版 选修 选读 第十四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它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它动人的魅力。1字音字形(1)狂狷()(2)讪()(3)徼()(4)乡原() (5)攻讦() (6)椟()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_(2)
2、民鲜久矣:_(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_(4)义之与比:_(5)不得中行而与之:_(6)必也狂狷乎:_(7)小大由之:_(8)君子和而不同:_(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10)乡原,德之贼也:_(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12)恶徼以为知者:_(13)恶讦以为直者:_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_(2)无莫也:_(3)必也狂狷乎:_(4)乡原,德之贼也:_(5)恶徼以为知者:_(6)恶不孙以为勇者:_4虚词用法(1)也(2)与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_(2)乡原,德之贼也:_(3)恶徼以为知者:_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_(2)过犹不及:_(3)和而不同:_(4)礼之
3、用,和为贵:_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_。(2)曰:“然则师愈与?”子曰:“_。”重点研读1如何理解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答:_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答:_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答:_4评析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体现的思想。答:_合作探究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作为中国散文的早期形式,它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
4、格明快,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请以“感受论语,感受说理散文的艺术”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文学观点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对此,前人已经有所发现,有所研究,为我们的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探究第一步,借助网络搜集有关论语艺术的研究资料;搜集已经学习过的诸子散文。第二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读论语的不同篇章,然后按照语录、对话、记叙等将其分为几个小类别。第三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体会论
5、语的语言艺术以及叙事写人上的特点。第四步,选取自己学习过的诸子散文,将之与论语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论语的艺术特点;研读搜集到的研究文章,深入理解论语的艺术成就。第五步,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小论文,简评论语的艺术特点。考点一固定句式【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即不考查名词术语的掌握,而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对准确、快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不是固定句式的一句是()A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求剑若此,不亦惑乎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试解:_解析A项是“无(毋)乃乎(与)”式: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B项是“不亦乎”式:用于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为“难道”。C项是“何为”(“何以为”)式: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答案D点拨A、B、C三句的语气很容易搞错,孤立地看,这些句子哪种语气都可翻译。如A句“无乃不可乎”你把它翻译成反问句“难道不可以吗?”,整句的意思也讲得通,当然,如果仔细推敲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你就会发现翻译成反问句正好把别人说的话理解反了。他要表达的不是“可以”而是“不可以”。所以要记住不同
7、的固定句式表达的不同语气,这样在做翻译题时才不会出错。【考点总结】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固定结构,这些结构有自身的语法特点,译成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它们能方便我们的阅读。这些固定结构也被称做固定句式或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组值得注意:1奈何、若何、如何,可以译作“怎么办”“拿怎么办”。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如太行、王屋何?2何为、何以为、何为,可译作“为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无乃乎、得无乎,可以译作“恐怕吧”“莫不是吧”。如:无乃不可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不亦乎,可以译作“不也吗”“岂不吗”。如:吾射不亦精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407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广东专版)习题讲评课件:19(共2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