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精品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资源描述:
-
1、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3.阅读新诗,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 解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 能力和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传统文化诗歌的魅力, 增加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重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难点:探究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3、指导学生完成预习4、制作
2、课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 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 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 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二、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 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洁渺 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 的笔下出现了 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三、作者介绍郭沫若(18
3、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 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 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 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 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 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 国共产
4、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 卷。四、题目解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思是作者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了一声 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更深层的是对于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 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五、文体知识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 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 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 束缚为主要标志的
5、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 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 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 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幵一代诗风。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 排列。六、全文分析1.读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品读讲解后明确: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 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海。读罢立在地球边上放
6、号的第一印象就是寥寥几笔勾 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2.读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产生的疑问是什么?品读讲解后明确:进而稍加思索,不禁会问如此宏大的大手笔出自何人之手 呢?力,那便是力的杰作!诗人的思绪好像是一只放足了线的风筝在猛地回收, 想到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诗人又 想到了关于宇宙深邃的一面,宇宙的生生灭灭,万象的更新,其原动能源都在于 力 o3.全诗围绕着“力来写的,如此神通而又广大的力又蕴含着什么呢?品读讲解后明确:诗人并未只是作一个问答式的解答,而是潜移默化地将其 融入了诗行,用了一个看似抽象而又具体的“力来解释。自然地,诗人转入了 对力的赞美、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