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08 说明文拓展延伸-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 08 说明文 拓展 延伸 备战 2022 年中 语文 阅读 突破 专项 训练 全国 通用
- 资源描述:
-
1、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考点08说明文阅读之拓展延伸【考点分析】近年来,说明文的试题编制,常出现拓展延伸题。这类题,重视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来设计考题,丰富了“思维”的内涵,强化了“表达”的要求,强调考生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设问方式】说明文拓展延伸类题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为: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2、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3、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4、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5、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6、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7、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8、运
2、用文中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技巧点拨】一、谈观点看法(辩论)类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进行分析。答题思路:根据原文,进行思维拓展。结合自身经历,找准自身与材料的联系点,谈感受。(语言要简明)答题格式: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自身实际分析+总结。二、献策建议类一般要求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答题思路: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答题角度,合理发挥想象。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 所提对策必须合乎情理,具有科学性,与文本所说明的知识、道理、原理等有关联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所提出的对策,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
3、影响或造成的危害进行设计或构思,应紧扣文中的内容要点,说明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可以有合情合理的新想法。三、 想象类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设计。答题思路:读懂文章,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找出答题角度。调动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尽量做到明白、有条理。四、链接类材料链接类题目即在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一则或多则链接材料,要求依据材料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作答。答题思路:审题读文,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观照全文,确定文中可借助的内容。筛选要点,明确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转换归纳,将原文
4、与材料对应梳理,归纳答题重点,并按题干转换说明对象,组织语言简要准确作答。五、列举类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答题思路:审清题干要求。理清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打开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以及新事物、新科技和文章的科学原理相关的事例,简洁地写出即可。所举例子不能与文中的例子重复,一定要有科技含量。六、宣传类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中说明的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人类生存的问题拟写广告词或标语。答题思路: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拟写点。紧扣选文内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劝告,避免语言暴力。表述时应尽力做到用语简洁、准确,最好用警句,可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典型
5、题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梯田:地球的美丽曲线梯田层层叠叠舒展的曲线,与起伏的山峦、流淌的溪水等自然元素和谐相融,共同构建独特的山与水的艺术。这是人类改变自然、融入自然的完美作品。中国的梯田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山坡地进行改造。而“梯田”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由于东部多平原,中国的梯田按地区细分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其中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堪称南北方梯田的代表。广西、云南这些多山多雨的地方梯田数量居多,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
6、田最为出名。梯田是人们长期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山脚建梯田。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的梯田,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减少了土方的动用,有效缓解耕地不足的情况。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人们在稻田里养鸭,栽秧过后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游动的鱼鸭能翻土壤,粪便又可直接做肥料,收割稻谷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美味佳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而舒展的曲线、起伏的山峦、层叠间生命的绿色、流淌在山涧的潺潺溪水,无不描绘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画面。梯田
7、的艺术之美就这样展示在天地间,渗透到人心里。梯田有线条变幻之美。有的舒缓流畅,像一条河,缓缓流向山外;有的蜿蜒曲折,犹如银蛇缠绕大山。梯田有光影色彩之美。随着季节的变换,梯田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节律美。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将天光云影倒映其中。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地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冬天,银装素裹,犹如冰雕玉琢的童话世界。梯田的美,在日出日落,在春夏秋冬。正如欧阳修所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也。”梯田,让山展示出了优美的韵律,使水变幻出了五光十色。梯田,把大自然的山与水艺术化地呈现于人世间。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
8、梯田?2.梯田是人们长期劳作的成果。细读文本,说说适宜建造梯田的位置。3.宣传委要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学校的科普宣传栏,请你在自然段选择语句,将推荐理由补充完整。本文虽然为科普说明文,但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颇下功夫,能让人在感知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到文字的典雅美丽。例如:推荐理由:【参考答案】1.本文从梯田的历史、分布及典型代表、建造特点及价值、艺术美四个方面介绍了梯田。2.多水源的山脚处。3.例如:“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推荐理由:三个“时而”连用,既展现梯田不断变换的美,又有节奏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舌尖上的浪费”触目
9、惊心段梅红“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
10、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
11、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
12、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问题】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情有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1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