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苏教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孔子评传》.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传记选读 孔子评传 语文 选修 传记 选读 课件 孔子 评传
- 资源描述:
-
1、走近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一、孔子的生年、籍贯、家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即西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现在学术界一般都采用史记中的说法,把今年(西元2006年)确定为孔子诞辰2557年,按公、谷之说,应当是2556年。)春秋时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而逃到鲁国,世为鲁人。孔子的祖父叫孔父嘉,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陬邑宰),是位著名的武士,曾打过仗。史记说,“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泊夏,伯夏
2、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母亲相传姓颜,名徵在,和纥的年龄相差较大,可能他们的结婚手续不合乎当时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蒋伯潜说:“纥已有一妻一妾,而又娶颜氏,疑但如今之同居,未尝举行婚礼,故曰野合。”因此,不能把“野合”理解为贬义词。世家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在防山。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的葬地,后来,他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临时把母亲葬在了“五父之衢”,问了别人才知道父亲的葬地,将父母合葬了。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性难以肯定。二、孔子幼年的生活 公元前543年,孔子八岁,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到了鲁国特别保存的周朝和各国的乐歌“叹为观止”。孔子十一岁时,晋国的韩宣子道鲁
3、国,见到过易象和鲁春秋,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这些对孔子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诗经的评论,孔子多采用季札的观点。当初鲁国是西周的周公封地,周天子特许鲁国用天子乐歌,所以,相对于其他各国,鲁国保存的前代典籍比较全而且多,孔子在这种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环境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是有重要关系的。三、十五志于学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他求学范围很广。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见老子,从师襄子鼓琴。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是世。”孔子所求之学
4、,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是求道德的完善,寻求合理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他所学习的内容,既不同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道理,而是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政治社会的实际,即“务实致用”的“政本位”人生观、文学观、政治观等等,这是儒家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孔子少时,“贫且贱”,有一次,季氏招待士子,孔子前往,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是他的好学也是名闻于外的。在他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厘子曾称道他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并且要儿子懿子拜孔子为师。后来,懿子果然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而学礼
5、。不过,孔子并未满足,也曾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四、步入中年,私人讲学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五、离开鲁国 鲁国自宣公
6、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开齐国,回到
7、了鲁国。六、回鲁授徒 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便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岁时,阳虎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有答应。此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子路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终究未前往。七、仕宦生涯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
8、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8 枣核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