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及反思.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园地 教案 反思
- 资源描述:
-
1、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能围绕文章内容讨论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语文要素】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语文要素】4.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2.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围绕文章内容讨论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重难点)一、交流平台:学习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
2、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回顾下面的这些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再找一些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和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围绕“交流平台”中列出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强调了主题,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悲痛的心情。)(2) 藏戏的开头: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
3、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运用了三个反问句,形成排比,加强了语气、语势,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表达了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3) 草原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一种简洁明了的感觉。)(4)匆匆的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同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5) 那个星期天的结尾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
4、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那个星期天的结尾通过景物描写映衬人物心理,含蓄深刻,引人深思。)2.总结拓展(1)开头:开门见山式;情景导入式;欲扬先抑式;波澜起伏式(2)结尾:画龙点睛法;抒情议论法;含蓄暗示法;首尾呼应法3.在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你喜欢哪篇课文的开头或哪篇课文的结尾呢?试着和大家分享一下,说一说这些开头或结尾的特点、作用。4.你以前写过的最满意的开头或结尾是什么样的?试着读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想想好在哪里,也可以提一提你的看法和建议。(1)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在小组里,把自
5、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或是有待改善的开头和结尾读给同学听听。(2)交流:谁的开头和结尾写得好?好在哪里?你还可以提出哪些建议?(3)修改自己的开头或结尾。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古诗中事物代表的品格和志向1.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想诗句中的事物被赋予了什么品格或志向,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预设1: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预设2: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不
6、向世俗献媚的高洁情操。预设3: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尚品格。教师点拨:这几句诗和我们本单元所学的马诗石灰吟一样,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作者通过所咏之物自喻,借事物的形态特征抒写自己的情怀。在这类咏物诗中,诗人将物与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作者寄情于物,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2.创设情境,将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怀运用到生活之中。(1)教师出示一些事物的图片,如松树、蝉、蜜蜂等,请学生说说能想到的诗句。(2)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诗句,组织学生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